宁夏:因节水而变

记者 曹铮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3-07-17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喊叫水乡曾是宁夏干旱的地标,只要听听这个地名,就能管窥这里对水的渴盼。“春旱不叫旱,秋旱连根烂。”当地以此来诉说对水的无奈。曾经,这里的人们走亲戚捎带的最好礼物,就是提着一桶水。

    时过境迁,喊叫水乡渐渐成为人们旧时的记忆。现在再到宁夏,满眼青山绿水,一片片沙漠绿洲,眼前之景,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当地水资源量全国最低的地方。在这个曾经“喊渴”之地,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文台发出了“早知有此处,何必到江南”的赞誉和感慨。

    从喊叫水到赛江南,宁夏的变化得益于节水,得益于节水型社会建设。

    开源——水权转换另辟蹊径

    2004年,宁夏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7年前,初到宁夏的华电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遇到的头号难题是没有水。他们投资3000万元,对唐徕渠农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把农业节约下来的1440万立方米水量拿来有偿使用。如今在宁夏,越来越多的企业知道了“水权转换”。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的黄河灌区因水而富,古老的灌溉历史致使宁夏用水高度集中于农业而工业不足。近年黄河来水逐年减少,加上水量分配指标的限制,宁夏工农业用水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凸显。“光靠农业,宁夏富不起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说,“根据宁夏的资源条件,高耗水的煤电企业是工业发展的重点,而宁夏90%以上的水量用在比较效益较低的农业上,想发展资源丰富的能源工业又无水可用,这就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形成了用水矛盾。”

    如何不超量使用黄河水,使水资源由低效益产业向高效益产业流动,是宁夏发展的大课题。探索合理的用水方式,迫在眉睫。

    长期以来,宁夏引黄灌区农田灌溉工程老化失修,渠道渗漏现象严重,水利用系数只有0.37,亩均用水量为全国平均值的两倍多。农业用水浪费的表象背后,农业节水大有潜力。

    2003年,宁夏开始探索农业与工业间水权转换,通过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再以工业投资反哺农业灌溉,“农业综合节水——水权有偿转换——工业高效用水”的模式,开创了跨行业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先例。

    曾经一片荒漠的宁夏东部地区,如今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数以亿吨计的煤炭等矿藏资源,将在这里被转化成电力、化工产品,草木不生的荒漠,将变成财源茂盛的聚宝盆。而支撑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正是水权转换带来的水资源。

    通过水权转换,水的问题解决了,鲁能集团、神华集团等大型企业,已经相继进驻宁东地区。荒漠上不仅建起了厂房,还搞起了绿化,建起了小区,原本孤寂的荒漠,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水权转换解决了企业的用水问题。没有水权转换来的水,这些项目将无法实施。”宁夏水利厅副厅长郭浩表示。水权转换通过用水结构调整,实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确保了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

    节流——农业节水大有潜力

    水权转换吹响了宁夏节水的号角。200612月,自治区政府全面启动了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

    占全区91.3%的农业用水量,决定了宁夏的节水重点在农业,而农业节水的重点在工程投入。“宁夏之所以灌溉水利用系数低,重要因素是渗漏和蒸发损失大。蒸发量大改变不了,但渗漏可以改变。目前,宁夏在解决引黄灌区渗漏损失上给予了大量投入。”郭浩说。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宁夏全区水利投入96.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8倍。2011年全社会水利投入达53.9亿元,是“十一五”年均投入的2.5倍。巨大的资金投入,掀起了一股工程建设的热潮,几年来,宁夏实施了青铜峡、沙坡头、固海等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重点项目,灌区渠系砌护率由不足20%提高到了近40%,输水效率和效益持续提升。

    除了蒸发和渗漏损失,传统的灌溉方式也是造成农业用水效率低的制约因素。宁夏引黄灌区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宁夏平原上的农民养成了大水漫灌、深水淹灌的旧习。改变传统的灌溉习惯,必须从管理入手。

    2004年年底,宁夏第一家农民用水户协会试点,在平罗县姚伏镇成立,协会成员由农民选举产生,推行“一把锹”管水制度,由专人负责灌溉,落实管理责任。在协会的管理下,原来“昼灌夜不灌、淹滩漫路、纵水入沟”的现象大为减少,既缩短了灌水周期,节省了劳力,又实现了作物适时灌溉,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农村水资源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乡村运用。目前,宁夏全区已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952个,控制灌溉面积600万亩,占全区灌溉面积的85%以上,年节水达6.4亿立方米

    和很多地方一样,科技节水也是宁夏农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宁夏贺兰县最北端的兰光村,地处唐徕渠系太子渠和惠农渠系兰光渠稍段,由于灌溉保证率低,阻碍了兰光村的产业发展。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兰光村投资352.2万元,实施了兰光高效节水示范区项目。“以前每到灌水期,一亩田要用水240方,光水费就是65元;现在用膜下滴灌,每亩田用水30方,水费才10元。”村长杨学文如是说。

    2006年至今,宁夏大力发展喷灌、微灌、滴灌及高效节水补灌技术,全区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40万亩,占全区灌溉总面积的55%,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8提高至0.43

    调价——价格杠杆撬动节水

    实践证明,只有当节水与群众的利益切身相关时,节水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而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市场调节机制,也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所在。

    银川是我国首个实行“阶梯水价”的城市,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这种全新的水费计价办法,正在悄悄改变银川人民的用水方式,促使群众节约用水。据银川中铁水务集团计划经营科负责人张宁惠介绍,银川市自2004年实行阶梯水价以来,自来水售水量年均增长率由8%降到了5%。实行阶梯水价后,许多市民都热衷于更换节水器具。淘米水浇花、洗菜水拖地、洗衣水冲厕所等,成了绝大多数家庭的习惯。

    过去,在宁夏农村收水费是一件难事。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民觉得用水分配不公,加上收费方式不透明,一些搭车收费、乱收费现象出现了,农民觉得钱交得不明白,不愿意交水费,更别提节约用水了。要激发农民的节水意识,首先要让他们清楚自己用了多少水,该交多少水费。2005年,“一价制”水价政策和“一票制”收费方式,在宁夏试水。

    “一价制”水价政策,即实行水费、征工折款和维护管理费“三费合一”的水价;“一票制”收费,即水管单位统一开票到户,农民用水户协会按票收费到户,并向农户开具水费收缴明白卡,卡上写明收费面积、用水量、水价和应交水费。少用水就少交钱,节约用水等于减少支出、增加收入!农民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节水就不再成为难事。

    在农民转变意识的基础上,宁夏持续发力,按照“小步快跑,逐步提高”的原则,连续对农业供水价格进行调整。面对调整后的水价,无论是用水者还是管水者,都开始对节水重视起来。宁夏平原的灌溉方式开始发生转变,节约用水蔚然成风。

    在宁夏,“建设节水型社会”不只是口号,而是实干。宁夏人民用自己行动和智慧克服了缺水难题。宁夏,因节水而变。

    

来源: 中国水利报 2012年8月14日 责任编辑: 王伟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