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全国74个以新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的城市里,石家庄1月和3月排名全国倒数第二,2月和4月排名全国倒数第一,而邢台、唐山、保定、衡水、邯郸、廊坊在一季度一起位居最重污染城市前十名。最重污染城市前十名,河北竟然占了七个,看到这一结果,相信河北省的“父母官”肯定有一种“如坐针毡”的感觉,有觉悟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行动。
河北为何污染如此严重?认真分析一下河北的产业结构,或许答案便会跃然纸上。长期以来,河北产业结构偏重,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两高”行业集中,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居全国第二位,单位GDP能耗比全国水平高近60%。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如此集中,要想拥有清新空气,谈何容易?
排名垫底城市颇多,不仅让河北十分尴尬,也让其遭到了诸多指责。不少网友认为,河北污染如此严重,直接影响了首都北京的空气质量,是导致北京污染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现在需要做的不是指责,因为指责并不能使河北的污染问题得到解决,并不能使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笔者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出一条让河北和北京空气都清新起来的办法,而这一方办法就是区域共治。其实,区域共治早有先例,比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包括京津冀城市群在内的京城周边省市通过区域联防联控,采取措施,控制大气污染物的产生,为绿色奥运的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空气污染已经不分地界了,一个地方的污染很可能给另一个地方造成危害,因此要想根治污染,必须建立一套跨越行政区域、多部门协同作战的环境污染应急和治理机制。北京和河北两地日前都表达了建立“京津冀地区联合治污的协调机制”的意愿,但愿这一意愿可以早日变成现实。
虽然按照有关规定,跨行政区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防治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但由于地方经济利益驱动,以及环境考核追责缺乏,跨区域环境治理往往陷入了僵局。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环境污染区域共治必须建立一个超越行政界线的管理平台,只有这样才能要求各地按照统一的步调行动。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国家层面有所作为,也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公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针对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等问题,对有关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作出了新规定,规定了8种情形应该认定为“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以环境监管失职罪定罪处罚,并明确表示致一人以上重伤即定罪。上述规定不仅使污染环境定罪的门槛降低了,也为相邻地区共同治理污染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依据,但愿其可以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而并非“废纸一张”。
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十八大报告也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彰显了党和国家防治环境污染的决心和信心。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污染才能得到根治,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