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以废治废实现白泥与二氧化硫两种废弃物的双向治理
田东霖
改革开放30周年来,作为首批沿海改革开放城市之一的青岛,在改革浪潮中一路破风斩浪,在城市建设与规划、技术引进与创新、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备受瞩目的成绩,逐步向国际化大都市型城市迈进。但与此同时,被岛城居民称为“三座大山”的环境污染问题——“碱厂白泥、电厂二氧化硫、钢厂铬渣”也长期困扰着美丽的岛城。
白海黄天,困扰美丽岛城
曾经有记者航拍美丽的青岛,飞机在飞跃胶州湾上空时,只见蔚为壮观的一片白色均匀地铺在胶州湾近海海域。神秘的白色面纱,对于岛城居民来说,再熟悉不过,那是碱业股份有限公司排放出的制碱副产品——“白泥”。
“白泥”也称碱渣,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等无机物。据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国臣说,按设计能力年产60万吨纯碱计算,青岛碱业每年产生白泥废弃物18万吨。
青岛碱业从建厂到1985年,这些白泥废弃物除部分填埋外,其余基本直排胶州湾。即使在1985年先后建起5座壮观的白泥池后,也不能阻挡一河白泥入海流。长期以来,投放的白泥严重污染胶州湾海域,使胶州湾海域成为“白泥海”,白泥覆盖区海域底栖生物基本灭绝,邻近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下降,鱼类几乎绝迹。最严重时,白泥污染海域达9平方公里。
胶州湾的海是白色的,胶州湾的天空是黄色的,该蓝的都不蓝。
家住四方区的大学生周勐告诉记者,他每到周末都会出来跑步健身,但如果是东北风向,万万不敢出门,因为从华电青岛发电厂的大烟囱里吹出来的风是酸的,让人很不舒服。
黄的天、酸的风来自发电厂。华电青岛发电厂与黄岛发电厂是青岛两家最大的发电企业。两家企业在发电过程中每年可产生130万吨粉煤灰、大量二氧化硫气体与含有酸性物质的废液。这使青岛市的空气质量逐年下降。
联合攻关,发展循环经济
由于青岛碱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含碱废水,其pH值明显偏高,悬浮物和COD的浓度均超出国家规定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987年之后,在环保部门的干预下,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不让每年产生的18万吨白泥直接排到海水中,先后投资6000万元,修建白泥排放池,对白泥进行沉淀,然后集中回收运送出去,再找适当的地方进行填埋。但此举成本较高,且填放堆积的白泥没有得到根本治理,环境污染的隐患依然存在。
发电厂酸性废液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与制碱企业的白泥处理问题已成为困扰青岛市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
1997年,在青岛市政府主持下,由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黄岛发电厂等单位共同参与,三家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同开展联合攻关,历时3年,成功开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技术。即:溶解于脱硫海水中的二氧化硫可用一定量的白泥中和,经曝气氧化后最终产物是硫酸钙;海水中的硫酸钙是不饱和的,硫酸钙可以溶解于一定量的海水中,采用白泥脱硫可以节约大量的稀释海水,节约电力。这项技术开辟了一条白泥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也创造了一种技术可靠、经济可行的电厂脱硫新工艺。
2006年12月21日,国务院召开的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将白泥二氧化硫双向治理技术作为典型事例特别指出:“白泥用于发电厂脱硫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同时解决了两家企业的问题。”
实现共赢,青岛破解难题
今年10月底,中华环保世纪行的记者实地采访了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华电青岛发电厂。在青岛碱业的大院里,很突兀地耸立着两座白色的石灰塔,青岛碱业化工研究院的尹小春院长告诉记者:“这就是脱硫塔,它是去年开始建设的,今年3月份正式投入运营。我们有自己的电厂,先将白泥与二氧化硫脱硫技术用在我们自己企业里,脱硫效果很好,烟气脱硫率和排放液悬浮物、pH值等指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离开青岛碱业的路上,青岛市发改委的相关领导指着路边正在修建的街心花园告诉我们:“这就是以前青岛赫赫有名的白泥堆放池,现在正在上面建花园,也算是废物利用了。”透过车窗,记者看见,位于李沧区的这个街道花园,栽满了绿色植物,丝毫看不出曾经触目惊心的横流白泥。
为了更加直观地感受与理解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工程,中华环保世纪行的记者来到华电青岛发电厂。在两个巨大的吸收塔前,华电青岛发电厂的总工程师刘国华向记者介绍:海水从吸收塔上面往下灌,烟气从下面往上吹,在吸收塔里,弱碱性的海水与酸性的烟气充分混合吸收,这样,排出来的海水呈弱酸性。在吸收塔的出口,由管道运输过来的碱性白泥与酸性海水中和,最终排放的海水pH值达标。这样,不仅节省了一大部分新鲜海水,而且吸收利用了很多的白泥。
据了解,青岛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技术工程自1997年提出,经过十多年的研究论证,现已进入到实质投产阶段。2008年3月,青岛碱业为华电青岛发电厂和黄岛发电厂配套的白泥压滤装置正式投用;2008年3月底,青岛碱业白泥脱硫装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据介绍,经过中和处理过的海水排放毫无污染,每年可节省白泥处理费用4000万元。保守估算,青岛发电厂每年可节约大约6000万度电。
采访期间,青岛市人大办公厅助理巡视员姜龙强掩饰不住心中喜悦,他告诉记者,近年来,青岛市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以“减量化、再利用、低消耗、低排放”为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创性地研发并实施了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工程,同时解决了碱厂白泥和电厂脱硫治理两个难题。此举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约了资源,实现了发电企业与制碱企业的共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