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青岛,很多人的脑中都会浮现起无垠的大海、阵阵的海风、明媚的阳光……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青岛市也做足了海洋利用这篇文章,让美丽的大海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速。
向海洋要淡水
守着大海,谁又能想到青岛竟然是我国北方沿海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淡水资源严重不足,饱受缺水之苦。预计到2010年,青岛淡水需求总量将达到13.05亿立方米,供需缺口高达2.42亿立方米。即便将南水北调及中水利用等措施考虑进去,城市供水仍将难以为继。
如何“解渴”?青岛把目光投向了身旁的大海,把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作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1997年,青岛投资4千多万元建成全国第一家工业用海水厂,取水能力28万吨/日,被国家列为海水利用示范工程。2004年6月,青岛华欧海水淡化公司建成投产全国第一个3000吨/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作为国家发改委重点支持的示范项目,该工程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2007年6月,青岛开发区海水淡化产业综合示范基地日处理100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建设完工。至此,该基地已形成日淡化海水1.6万吨的能力,不仅满足了开发区企业工业用水需求,还可作为市政用水。预计到2010年,基地还将形成日淡化海水10.6万吨的能力,相当于每年节省自来水2700多万吨。
2007年10月23日,我国首台单体容量最大、技术含量最高、单机占地面积最小的海水淡化装置——10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在黄岛发电厂顺利投入运行。这是黄岛发电厂继3000吨/日低温多效和3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设备后投运的第三台现代化大型海水淡化设备。目前,黄岛发电厂日均生产淡化海水的能力增至16000吨,可完全满足企业发电用水需求。
此外,目前已经进入中试最后阶段,年底前将正式开工的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更是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全国最大的中外合资海水淡化项目、全国第一个独立建设并进入市政供水管网的海水淡化项目、目前建设速度最快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
在《青岛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记者看到,到2010年青岛将建设成为国家海水利用示范城市。争取海水淡化规模达到20万吨/日,与目前全市日用水量的三分之一大体相当。未来几年内,青岛将实施四大海水淡化工程,市内四区以及崂山区将成为海水淡化应用、综合服务区。
向海洋要能源
海水具有天然的自恢复能力和巨大的低位能蕴藏量,自平衡能力强,属于绿色、可再生能源。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解决“吃水”问题的同时,青岛又打起了海水中蕴藏的能量的主意。
今年2月28日,全国首个社区海水源空调项目启用仪式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唐岛湾畔举行。该项目的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民用海水空调项目实现了实质性重大突破,也标志着青岛在科学利用海洋资源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海水空调是一种既可制热又可制冷的高效环保节能空调系统。使用海水源取暖和制冷不需要消耗煤炭、燃油和天然气,从而减少了不可再生能源的用量。同时,海水空调系统与传统的锅炉等供暖系统相比,其间接的环保和生态效应也不容忽视。青岛开发区发改局赵工程师从海水空调节能的角度做了分析:海水空调每消耗1千瓦时电能够输出5.6千瓦时电的冷量,每消耗1千瓦时电能够输出4千瓦时电的热量;海水空调节能潜力巨大,与传统空调相比,节能40%至50%。
借举办奥帆赛的契机,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的媒体中心还成功应用了海水源热泵技术,设计建设了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通过利用温度相对稳定的海水作为冷热源,为媒体中心提供了制冷、供暖和生活热水所需冷热量,海水流量每小时最高可达300立方米,完全能够满足媒体中心的制冷或供热需求。这在全国已建成的公共建筑中尚属首家,媒体中心也成为青岛市第一个投入运行的示范样板工程。
除此海洋能之外,青岛市还十分注重太阳能和风开发利用。目前,全市已经实现和正在实现的风能装机规模达到14万千瓦,有12个可再生能源项目相继落地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奥运场馆后勤保障中心,太阳能辅助空调系统实现供能面积5800平方米;运动员中心的太阳能热水制备系统,实现供能面积16613平方米,还可提供22至28摄氏度的可调控温度游泳池水。市北区胶州湾新产业基础综合楼太阳能采暖、照明系统,采用闭合循环中央供热方式,年可节约标准煤676吨,节约电力46万度。
位于即墨的青岛华威风力发电项目,总投资1698.6万美元,装机总容量1.635万千瓦。2003年就已经建成运营,年平均发电达2350万千瓦时,年均售电收入约1800万元。即墨王村风力发电项目已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并采用特许权方式建设。目前,该项目正在推进。
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海洋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青岛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2007年,青岛市万GDP能耗为0.87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94%,圆满完成下降4.5%的年度责任目标,比2005年下降9.38%,累计超额完成“十一五”前两年下降8.33%的计划目标,被省政府授予节能突出贡献单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为12.29万吨和5.36万吨,削减率分别为16.4%和6.03%,累计完成“十一五”削减目标的20.9%和7.44%,二氧化硫减排幅度位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