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健全制度体系 接受人大监督
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甘肃省财政厅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8年10月19日 10:30:25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的明确要求,为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更好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面对财政收入规模小、人均财力低、收支矛盾突出等现实困境,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和省人大的有力监督下,甘肃财政紧紧围绕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这篇文章,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防范财政风险,健全监督机制,确保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汇报沟通,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和《甘肃省预算审批监督条例》,不断规范预算行为,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一是严格执行审查程序,高质量提交审查资料。按照《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关于预算审查前听取省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办法》相关要求,在预算审查前,通过预算编制工作通报会和专家座谈会,积极向人大代表、预算审查咨询专家、企业代表专题汇报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支出重点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分析全省财政经济形势,解读有关重大财税政策,最大程度获得代表专家对财政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在人代会举行三十日前,将预算草案初步方案提交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审查。按照初步审查意见进一步完善预算草案,并将审查意见办理情况及时书面反馈人大财经委员会。认真编制《政府预算解读》读本,生动图解预算账本,全面细致讲解财政支出政策、财税改革进展等有关内容,方便代表深入了解和审查预算草案编制情况。二是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全面了解代表诉求。采取主动走访、联合调研、书面征询意见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社会各界代表关心、关注的问题,及时听取、收集整理意见建议,做好财税政策宣传,增进了解。积极参与省人大组织的全国“两会”提案建议研究会,现场听取各位代表建议计划,对拟提出的财政方面建议进行政策解读,完善相关表述,让所提建议更具可操作性。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做好意见建议办理工作。积极吸纳代表合理建议,对提出的符合现行政策规定或通过创造条件能够解决的事项,加强财税政策研究,制定措施计划加以落实;对一些由于目前机制体制不完善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认真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取得代表的理解,切实提高意见建议办理质量。

二、强化预算管理,保障重大政策落实

强化“财”必须服务于“政”的意识,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确保各项决策部署精准体现在预算安排上。一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科学预测年度收支目标。政府预算收入编制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既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对税收收入带来的有利因素,也客观考虑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等影响增收的不利因素。支出预算安排充分体现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着力支持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领域改革政策落实。加强收入预测研判,完善征管措施,确保应免全免、应收尽收。杜绝虚增收入和收“过头税”,提高收入质量。二是改进预算编制,硬化预算约束。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各项收入和支出必须全部纳入政府预算。发挥项目库基础作用,做好项目储备,加强项目论证,推进预算项目滚动管理,未纳入项目库的项目一律不安排预算。严控新设专项,“概念性”“框架性”项目一律不安排预算。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减专项工作经费、业务费和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省级财政一般性支出连续四年零追加。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编制,2016年在省级、14个市州本级和27个县试编三年中期财政规划后,2017年在全省全面推开,着力解决项目支出固化、执行效率低等问题,促进财政预算安排与部门履行职能的有机结合,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三是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重点支出。年度政府预算密切与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充分反映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战略规划布局和政策导向,重点支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以及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逐年扩大省对市县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提高市县财政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省对市县转移支付从2013年的1451.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061.9亿元,年均增长9%。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省级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由2013年的557项减到2018年的80项,累计压减477项。

三、完善监督机制,提升预算执行实效

把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监督机制作为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一是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坚持预算法定原则,严格执行人大批准预算,除救灾、应急等事项外,执行中一般不出台新的增支政策,一些必须出台的增支政策,通过以后年度预算安排资金。确需调整的,严格按程序报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快推进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深化预算执行监督,及时将财政收支月报及财政一体化系统执行数据报送省人大,并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和数据联网等方式,逐步实现动态监督,促进预算编制执行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建立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管理情况制度,试编了甘肃省2017年国有资产综合报告,确定每年11月将上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人大常委会,并口头报告金融企业国有资金管理情况。积极配合省人大对全省脱贫攻坚等重大支出政策进行跟踪式督查问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注重完善制度。二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健全预决算公开机制,细化公开的内容、范围以及主体、时限和方式,逐步扩大预算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将财政专项资金、基层民生支出、政府采购、财税政策、规章制度等纳入公开范围,增强预算的透明度。上海财经大学发布的2017年度省级财政透明度指数中,甘肃省得分68.2,位居全国第二。三是推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细化支出项目绩效目标,理清财政与预算部门之间绩效管理职责,靠实部门主体责任,增强预算单位花钱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省级实现所有经济社会发展类支出项目绩效目标申报全覆盖,首次向社会公开20个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目标,督促33个省级重点部门完成上年度专项绩效自评工作。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制定《甘肃省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实施办法》,构建协调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四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督检查。强化对扶贫资金使用、民生政策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等领域的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别是,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动态监管,建立“周调度、旬报告、月通报”制度和约谈机制。制定三年扶贫资金监督检查方案,对所有贫困县和脱贫攻坚涉及的政策、项目和资金,实施全覆盖监督检查,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建立问题清单,逐项逐条整改落实。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按照新《预算法》,加强协调配合,认真落实各项改革举措,预算管理、政府债务管理、预算绩效管理等重点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促进了财政管理和政府效能的提升,保证了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推动了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此次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的改革要求,深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积极配合人大对政府预算实施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督,加快推进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建立政府向人大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刘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