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关于贯彻落实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
预算和政策拓展改革工作情况的交流材料

贵州省财政厅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8年10月19日 09:34:3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我省不断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进一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不断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会议要求,现将我省相关工作推进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贯彻《指导意见》的重要意义

    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推动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监督合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预算法》的内在要求。我省高度重视此项改革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积极按照省人大关于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细化预算审查监督的工作要求,加快推动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现代预算制度,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管好用好,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二、现阶段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政府收支预算管理,实现全口径预决算编报。按照《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的要求,我省进一步完善了政府预决算编报体系。一是全口径编报预算。实现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四本预算的全口径预决算编制,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二是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之间的统筹力度。建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机制,提高政府财政性资金统筹能力。政府性基金预算连续结转两年未使用完的资金以及超过当年支出30%的结转资金全部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安排;2018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为25%,2020年将达到30%。三是细化预决算编制。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细化编列到项级科目,基本支出按其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四是注重预算衔接。将部门预算编制与当年预算、上年结转结余和国库集中支付结余资金捆在一起统筹,综合平衡后安排当年的部门支出预算。五是改进预算编制方式。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审查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要求,于2018年1月印发了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实施意见》(黔委厅字〔2018〕2号),严格执行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的有关规定,逐步改进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安排具体项目的做法。六是政府性债务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将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分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管理,向省人代会或人大常委会报告,并按规定分解下达到各市县。

    (二)加强对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管理。为贯彻落实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精神的要求,我省全面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领域支出、重大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强化部门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一是完善了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省、市、县三级预算绩效管理机构已基本建成,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二是稳妥推进绩效目标管理试点工作。一方面,对部门预算中申报的新增项目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和预算评审工作,审核项目立项依据、项目资金预算明细及资金预算说明、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等资料,确定纳入评审范围的项目及资金额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评审工作的结合,评审结果作为安排部门预算资金的依据。在对省扶贫办管理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省科技厅管理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6项专项资金支出开展了重点绩效评价基础上,2018年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等58项专项资金支出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编制2019年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有效遏制了头顶三尺冒、不怕挨一刀的风气,倒逼部门从项目安排上做实做细。三是探索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委托第三方评价机制,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权威性和公正性。选择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旅游发展、城乡建设发展3项专项资金作为推动部门组织开展绩效自评价和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省级财政重大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试点,涉及资金65.1亿元。其中: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作为一个重点案例,在财政部组织的2017年地方预算绩效管理培训会上作了交流。四是扎实推进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积累经验,不断优化绩效评价方式。按照中央制定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办法》有关要求,在财政部组织的2017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中排名第四,被财政部评为优秀等次;在对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单项考核排名第一;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综合评价,我省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排名第八。

    (三)规范部门预算编制,提高预算审查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为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深化预算改革。一是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每年省级部门预算编制部署会召开时,省财政主动邀请省人大预工委到会指导,将省人大对预算编制的要求贯穿到预算编制工作中。二是细化预算编制。在编制2018年省本级年初预算时,在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功能分类编列到项级科目的基础上,自2018 年1月1日起正式全面实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所有预算单位均按照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编制部门预算,财政部门按照政府预算经济分类编制本级政府预算。三是省级部门报送省人代会审核范围实现全覆盖。严格按照《预算法》等要求,汇总省级所有一级预算单位部门预算形成省本级部门预算草案,并按时报送省人代会审议。四是持续丰富省级部门预算草案内容。提交省人代会审议的省本级部门预算草案,涵盖了省本级所有一级预算单位收支总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表、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预算表(按经济科目分类),并对预算编制原则、预算编制方法、部门财政预算安排作重点说明。五是全面开展部门三年支出滚动规划管理。从2017年开始,将部门三年支出滚动规划的编制覆盖到所有省级预算单位,加强三年支出规划对年度预算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强化支出规划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六是全面推进部门预算零基预算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为进一步推进省级部门支出预算管理改革,于2019年全面推进部门预算零基预算改革,进一步强化预算绩效管理。

    (四)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省对市县的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转移支付预决算部分,均按照分地区、分项目的方式编制,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预决算编制的精细度和完整性。一是完善分配方法。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专项转移支付主要采取“因素法”和“项目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断完善竞争立项分配资金的方式方法,涉农、扶贫等重大专项采取竞争立项、PK等方法分类体现政策目标。二是科学选取因素。将地表起伏度、市辖区差异系数、高寒山区等因素纳入省对下均衡性等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因素,提高贫困地区、人口净流入地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三是推动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和使用方式创新。扩大因素法和竞争性立项等方式安排资金范围,部分专项资金探索切块下达的方式。四是注重公开透明。转移支付测算的因素、权重和计算过程在全省财政内网公开,提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公开度、透明度和公信度。

    (五)严格地方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围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财政风险”的底线,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出台了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制定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借、用、还”管理一体化工作流程,建立起“借用还”与“责权利”相统一的债务管理新机制;出台分梯度降低政府综合债务率、政府性债务管理“七严禁”等文件。二是省、市、县三级政府拟定了化解债务风险的规划和防范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三是完成了存量债务置换工作,有效缓解了我省各级财政的还本压力。四是通过债务限额管理,有效防控区域性财政金融风险。为加强地方债务限额管理,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机制,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要求各地严格按照《预算法》,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五是加大督查问责力度。加大对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的问责力度,有效避免发生违规举债行为,督促各级政府积极化解现有政府债务,缩小债务规模。

    (六)积极配合,稳步推进省本级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上线运行。按照省人大常委会部署和要求,积极配合省人大预工委做好省本级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搭建工作。一是制定了《贵州省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方案》。在参考中央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报表的内容和样式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设计的主体功能、总体框架和我省财政信息化系统建设实际,在业务报表体系、技术实现路径、软件系统功能模块等方面进行梳理,制定了《贵州省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方案》。二是明确责任分工。为确保2018年省本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实现上下联通,拟定了《贵州省财政厅推进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分工方案》,倒排工期,明确责任处室,配合省人大逐步形成我省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网络,实现与财政相关业务及数据的联网贯通。目前,该项工作已经完成项目立项、预算评审、政府采购、试运行等工作,省本级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于2018年8月27日正式上线运行。

    三、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推动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改革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一是市县部门对人大预算审查的认识有待提高。二是基层财政系统干部紧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重大事项报告、项目绩效评审等工作相对滞后。三是市县对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管理未实现全覆盖,部分已纳入绩效评价的项目“小、少、粗”,且一些部门(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缺少制度规范和激励问责机制。为加快推动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改革工作,我们将严格按照人大的决策和部署,着力做好相关工作。

    (一)加大力度,全面推进绩效管理。按照《中央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要求,一是“全方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省市县各级各部门形成部门预算、政策和项目预算全方位绩效管理格局。二是“全过程”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决策、编制、执行、决算和监督各环节,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一体化。三是“全覆盖”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所有财政资金,逐步延伸至政府投融资和资产管理等活动。

    (二)密切配合,全面做好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严格按照《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分三步实现省、市、县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联通,有序推进我省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工作。

    (三)加强指导,全面深化我省财政预算改革。分层次、分阶段对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主管部门进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提升预算编制质量,切实发挥预算管理工作实效。

责任编辑: 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