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以部门预算为突破口 做实人大预算审查监督

四川省人大预算委员会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8年10月19日 09:29:14

部门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重要内容。中办印发的《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部门预算纳入“人大对支出预算和政策开展全口径审查和全过程监管”的五大主要内容之一。四川省人大以对部门预算的审查监督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创新,做实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全国人大的决策部署。

一、主要做法

(一)做实部门预算决算审查

一是编制前印送要求。在政府组织编制年度预算前,预算工委每年都会根据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和政策要求,结合上年审查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和前期调研成果,研究提出下年预算编制要求,并书面印送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如2018年我们要求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编制绩效目标并提供省人代会审查,并设计规范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等预算表格样式,提出了提高预算编制完整性等要求。

二是编制中及时调研。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到部分预算编制单位调研,听取编制中的问题、困难以及意见建议。如2018年预算编制中,就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预算编制、绩效目标编制与审核、政府性债务转化与置换等情况,调研了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等部门,还通过四川人大网首次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预算编制意见建议。调研后,明确了预算审查重点,加强了对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预算、债务余额及限额等情况的审查力度,强化预算约束力。

三是预审前梳理指标。每次预先审查前,我们都会召集6-8名专业人员,利用1天时间进行审查指标的分析研讨,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三个方面梳理出预算审查指标,对审什么、怎么审进行规范化,并将审查指标导入系统供专业人员使用。截止2018年,已经形成了财政预算、专项预算、部门预算、部门决算等方面的人工审查指标和智能审查指标共210多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预算决算审查指标体系。

四是开展集中预先审查。邀请审计等部门的20余名专业人员,集中一周时间,运用智能审查分析系统,对财政部门提交的省级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含113个财政专项预算和124个部门预算)进行预先审查。专业人员分编为财政审查组、专项审查组、审核组、分析组以及4个部门预算审查组,审查分工采取不同部门交叉审查模式,并实现重点部门由多名专业人员“背靠背”同时审查。2018年预算草案预审人工审查共提出意见583条,智能审查发现异常情况1721条。经我委梳理后印送财政部门,由其组织修改完善预算草案,大幅提升了草案的质量。

五是召开联系代表会议。在初审过程中,我们召开预算审查联系代表会议,结合预先审查意见,听取重点部门关于本年预算执行和下年度预算编制情况的汇报。就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询问,并对下年度部门预算草案进行专题审议。

六是草案印送大会审议。在做实预审、初审基础上,我们坚持将省级部门预算决算分别提交省人代会和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以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三公经费、绩效目标等为重点,向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清晰展现了省级部门支出预算及绩效目标设置情况,增强了草案可读性和代表审查的针对性。

(二)监督部门预算执行

预算约束力具体体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以联网监督为抓手,多措并举做实部门预算执行监督。

一是实施预算联网监督。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建立了发现问题的通报与反馈机制。按季度向财政、审计和问题所涉及部门印送发现问题清单,并督促财政及相关部门反馈处理情况。财政部门高度重视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将人大联网监督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促进了预算执行的规范,也倒逼了部门更加注重预算编制质量。

二是开展预算执行调研。根据常委会主任会议要求,从2015年起,我们督促财政部门将所有下达的资金分配文件和部门预算调剂文件及时抄送省人大,我们收到纸质文档后进行数字化管理,掌握预算支出资金下达和执行进度情况。对执行进度偏慢的专项资金和部门预算,及时组织相关单位专题座谈,了解其中原因并督促问题的解决。

三是跟踪绩效目标实施。我们于2014年起开始对部门预算绩效目标进行审查,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及时跟踪绩效目标的实施情况。在财政开展绩效目标评价时,我们指派人员全程参与绩效评价过程,及时掌握真实的绩效评价结果。在绩效评价工作完成后,要求财政部门将部分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价报告印送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对促进支出绩效目标实现起到了良好效果。

(三)跟踪审计及审计整改

审计监督是人大监督的重要依托,同时,对审计工作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监督也是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重要内容。

一是开展审计现场跟踪。年初,我们书面向审计机关提出年度审计工作建议意见,要求审计机关将人大关注的重点编入审计计划。年中,组织人员到部分项目的审计现场开展调研,了解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在审计组和被审单位交换意见时,派员出席意见交换会,听取详细的审计结果,从中了解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督促审计机关严格贯彻审计法和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敢于斗硬碰硬。人大的出席,即引起了被审计单位的高度重视,又增强了审计机关的权威,审计机关也非常欢迎。

二是实施部门决算审计审签。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省政府于2015年出台了部门决算草案审计审签办法。省审计厅开展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后,及时将审计意见印送预算工委,为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决算草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是督促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每年在省人大常委会听取省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后,我们都会根据审议意见及时组织对审计整改的跟踪督促工作。选取5个左右审计发现问题多、整改不及时不到位的被审计部门进行跟踪调研,听取被审计部门的整改汇报,指出存在的问题,督促加强审计整改和完善制度建设。

四是要求被审单位“听会”。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整改工作报告时,选取3~5个审计发现问题较多或者问题较突出、审计整改不及时不到位的部门,要求其负责人到会接受询问。会前,我们将“听会”的部门存在的问题书面印发出席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议起到了很好的引导效果,也让被审计单位“红红脸、出出汗”。

五是实施整改满意度测评。2017年初,四川省委转发了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和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的意见,作出了多项创新性规定。根据这个意见,去年我们尝试对2个省级部门开展了审计整改满意度测评。这一举措,有力推动了审计整改的进度和效果,促进了政府依法理财、科学理财。

二、基本经验

(一)完善机构,保障有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地方人大联网监督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强机构人员保障。我们以此为契机,及时向常委会党组汇报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常委会党组高度重视,两次专题研究。在报经省委同意后,2018年省人代会决定设立省人大预算委员会。委员会组成人员10名,其中,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3名。将原财政经济委员会改为经济委员会,保留了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并明确了预算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从此,四川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有了专门的机构、专业的班子,树起了工作的旗帜。

(二)创新方式,提高效率

工作人员短缺,严重制约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在人员数量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就成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思路。2014年,我们提出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信息化建设“四化”构想,即预先审查智能化、代表审查网络化、执行监督实时化和预算信息知识化,并立项开展了设计研发工作,目前已基本建成4个系统并已投入使用。一是智能审查分析系统。已应用于2018年预算草案和2017年决算草案的预先审查。二是代表移动审查系统。已安装于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预算审查联系代表的履职平板电脑,下一步将向全部代表配发。系统包括预决算查询、智能分析、移动审查、在线监督、审计及审计整改等十大功能模块,几乎涵盖了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全部领域,代表通过平板可以随时随地参与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三是预算执行联网监督系统。已实现与省财政、审计的实时对接和数据自动推送,与税务、国资、社保的联网数据推送内容、格式及频度已达成一致,待机构调整及职能划分明确后实施实时对联。四是预算审查监督知识库系统。建成并收录了相关法律法规、历年档案资料、相关知识文献,已提供代表、审查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使用。

(三)问题导向,敢于亮剑

坚持问题导向,是监督工作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体现监督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敢于指出问题,却体现了高度负责的政治智慧和勇于担当的履职胆识。我们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绝不遮遮掩掩,不管涉及哪个部门或者哪个人,都及时反馈有关方面,并积极跟踪督促问题的处理,解决不及时的问题反复敦促有关方面研究解决。一是在预算决算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印送财政部门逐条组织整改或作出说明。我们每年都对除涉密单位外的省级所有部门预算决算开展预先审查。近年来,通过我们的审查,基本杜绝了违规编制三公经费、政府采购超标准、收入不完整等预算编制问题,督促解决了挪用专项资金、事业单位经费保障不规范等重点问题,有效提升了年初预算准确率。二是坚持按季度通报通过联网监督发现的预算执行问题。问题类型主要包括执行进度偏慢、改变预算支出用途、无预算超预算支出、违规提取现金等,相关部门都能认真整改并及时反馈。通过这一举措的连续实施,近年来,发现的违规支出涉及的单位及金额都大幅下降。三是监督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处理。比如在2016年我们在分析预算执行进度过程中,发现某部门违反集中支付管理有关规定,向下属单位和市州拨付大额资金,带来较大的资金沉淀、虚增收入、骗取套取资金等风险。我们及时组织财政、审计和涉事部门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督促整改,将该项资金收归财政共管,并制定了相应管理办法。

(四)代表参与,形成合力

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是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在预算决算审查和日常监督、调研工作中,我们都邀请代表参与,由代表带队进行问题调研、跟踪监督,增强了监督工作的权威性。为解决代表反映的预算信息不对称、该看的看不到、看到的看不清等问题,我们设计开发了代表移动审查系统,将预算决算全周期信息及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相关信息分门别类推送代表,并及时收集代表意见建议,反馈研究处理结果。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对支出总量及结构、财政转移支付进行深入审查;加强对政府债务特别是隐性债务的审查监督;以预算绩效为抓手,聚焦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监督;深化部门预算决算审查监督,探索将部门共管专项分配方案及绩效目标提交代表大会审议。

二是加强工作检查指导,推进全省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及有效运用。探索制定预算联网监督的标准规范,明确横向联通和纵向贯通的范围、内容、格式及方式,规范联网监督的问题反馈及整改落实机制。完善省级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实现与全国人大、市县人大的纵向贯通。开展全省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实施情况的检查验收,确保中央政策在四川的落实落地。

三是进一步完善机构及人员配备,为做实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提供组织保障。争取配齐省人大预算委员会办公室,充实相关工作人员;争取设立省人大常委会预算联网监督中心(事业编制),配备相应专业人员,深入开展省本级联网监督工作,并具体负责对全省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的技术和业务指导。

责任编辑: 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