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斌 宋勇刚
创新形式,拓宽渠道为灾后重建“输血”
8月20日,仁寿县兆嘉乡踏桥村干涸的山坪塘堤坝上,十几个村民正忙着从远处挑来泥土,将堤坝加高加宽夯实。村民李正良放下夯石,用缠在腰间的衣服抹去脸上的汗水说:“地震把堤坝震坏了,要马上把它修好,不然全村几百人下半年连洗洗涮涮的水都没有。”
这口山坪塘是去年底村民们集资修整好的,但在“5·12”大地震中严重受损,已经完全蓄不上水。由于村民再次筹资相当困难,村民代表大会决定采取“谁出资维修,谁经营受益”的办法,解决资金难题。经过公开招投标,李正良拿到了这口山坪塘的十年承包经营权。李正良心里有本明白账:维修完后,塘里养叉尾、青波等市场上畅销的“贵族鱼”,大约5年时间就可以收回维修成本和承包费用。
“5·12”地震使仁寿县不少农业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修复这些农业基础设施,资金缺口较大,钱从哪里来?“光靠国家灾后重建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们不等不靠,采取政府投入、社会捐助、村民自治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创新形式、拓宽渠道筹措灾后重建资金,大大缓解了巨大的资金缺口压力。” 县委书记张敏如是说。
其中,像踏桥村山坪塘那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的资金大约占农业设施维修资金的1/10。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输血,如今,仁寿全县受损的6800处农业设施已有6000多处得以修复。
以人为本,把灾后重建与富民强县相结合
“灾后重建必须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关键是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县长李酌说,下一步结合灾后重建,仁寿要探索一条民生优先、生态可持续的富民强县新路。
地震使仁寿68.79万间民房、630所学校医院以及大量水电气设施毁损,受灾群众达70余万人之多。灾后重建,百废待举,仁寿县立足民生为本,将国家救灾资金优先用于解决受灾群众吃、穿等基本生活需求,并优先重建民房、学校、医院及交通、通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目前,已完成重建民房2555间,恢复学校、医院受损房屋715间,恢复各类基础设施2万余处。
同时,仁寿县着眼富民强县的长远考虑,把灾后重建和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县里规划了3条高速公路和2条快速通道,这些工程的相继建成将使仁寿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仁寿与成都市政府联手打造“成都市农产品配送基地”,在灾后重建中,县里把实施生物工程技术与品种改良、农产品深加工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化经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个,绿色食品基地1个,这些地方的农产品将免检向成都市场供应。
为加速发展,仁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沿海和成渝地区产业转移,仅今年6、7两个月就引资23亿元,这将为灾后仁寿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仁寿提高了企业准入门槛,凡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一律拒之门外。最近成都一家镀锌镀铬企业,既符合县里的产业布局要求,又投资较大,但因其排放物易造成水体重金属污染,县委、县政府果断婉拒了该企业入驻。“一方面要加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绿水青山,环境立县,这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张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