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

——写在14万抗震救灾大军全部回撤之际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08-29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

  火红的鲜花、大红的标语,一眼望不到头……8月25日上午,当最后一批撤离抗震救灾战场的成都军区某部官兵登上汽车时,自发赶来送行的上万名群众将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带着取得抗震救灾重大胜利的豪情,带着浴血奋战百余天的征尘,带着灾区父老乡亲的款款深情和衷心祝福,这一天,14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除少数工程、医疗、防疫部队外,已全部撤离四川地震灾区。

  灾难给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造成的伤痛正在消逝,然而,人民子弟兵用忠诚、用汗水、用血肉之躯筑就的丰碑却屹立在亿万人民心中。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生死关头,子弟兵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灾区群众带来了生命的希望和前进的勇气  

  在汶川县映秀镇,从集结地到登车点,短短500米的距离,8月19日回撤的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官兵走了整整一个半小时。

  “解放军要走了!”十里八乡的群众扶老携幼,从田野、从厂房、从临时板房里赶来,把新修成的“铁军大道”挤得水泄不通。乡亲们手举标语、横幅,捧着哈达、羌红,带上舍不得吃的鸡蛋、掰下鲜嫩嫩的玉米、采来带着露水的鲜花,为“红军师”官兵送行。

  “感谢亲人——解放军!感谢亲人——解放军!”一支支锣鼓队、秧歌队一遍又一遍地唱着、跳着,为朝夕相处3个多月的子弟兵献上最真诚的谢意和祝福。

  映秀镇的乡亲们不会忘记,地动山摇中,是这个“红军师”的官兵冒着暴雨、落石、余震,在陡峭的山崖上靠跨越生死的艰苦行军,为绝望中的他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银杏、桃关、草坡等几个乡的乡亲们不会忘记,在飞沙走石的“死亡之谷”,是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为“孤岛”中的他们送来给养,用超人的勇气和毅力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

  汶川县的乡亲们不会忘记,夜色中,当官兵们穿着已经辨不出颜色的迷彩服抵达县城时,被困33个小时的百姓们哽咽着奔走相告:“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

  “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幕:中国人民遭受自然灾害,解放军赶来救援。”法新社在报道中这样评价。

  从唐山大地震到1998年抗洪,从抗击非典到抗击冰雪灾害……当人民的利益面临威胁之际,猎猎军旗总是飘扬在党的号令所指之处。

  有子弟兵在,就有希望在!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灾难,14万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进行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特殊战斗,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重灾区龙门山镇银厂沟,原本就险象环生的山势在地震后更加凶险莫测,一心惦念着峡谷内生死不明的群众,成都军区空军30名官兵接过将军斟上来的壮行酒,一饮而尽,头也不回地奔向峡谷最深处……

  “在每一个抢险救人的地方,在每一片颓垣败瓦下,都有解放军战士在场,最危险的地方、最艰难的时候都能见到解放军的身影。”《香港商报》说。

  唐家山堰塞湖,一把高悬在绵阳百万群众头顶的“利剑”。

  5月22日,由4名武警水电部队专家组成的先遣组,从悬停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的直升机上冒险跳下,随后,又有21名官兵登上坝顶。4位将军坐镇唐家山,1000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拿着手电筒,背起10吨重的炸药和雷管,连夜向坝顶艰难跋涉。

  奋战,昼夜不停的奋战!

  一个星期后,一条长700米、宽50米、深8米的导流渠道,纵卧在唐家山堰塞湖大坝上。当阵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响起,当堰塞湖水咆哮着冲过导流槽,下游数百万颗忧急如焚的心,平稳地放下来了。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解放军、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14.6万,民兵预备役人员7.5万,出动各型飞机4702架次,车辆55.3万台次。震后一个多月时间里,抗震救灾官兵搜救被掩埋群众2.7万余人,其中生还者3338人,巡诊、救治伤病员136万余人,运送伤病人员6.3万余人,转移受灾群众140.8万余人。

  整整一个夏季,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再一次成为公众赞颂最多的对象,军人,愈加成为和平年代人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人民子弟兵用鲜血、汗水和生命,铺就了一条条绿色的生命通道,成为人民群众在最关键的时候寄予希望和重托的最可信的人

  “兵哥哥,你在哪里?”8月7日,在成都火车站,从北川赶来的郭珍凤举着这块半米见方的海报,已经在登车回撤的上万名官兵中寻找了7天。

  海报上是一幅并不清晰的照片——一位满身泥水的战士从废墟中背起一个幼小的女孩。

  “女孩是我的妹妹,是兵哥哥救了她。”郭珍凤说,“我来不及问他的名字,只是用手机拍下了这张照片。”

  连日来,只要有回撤的官兵在车站集结,她就举起海报在人群中寻找:“我们还没有亲口对他说声谢谢,我一定要找到他!”

  与郭珍凤同样急切的,还有龙门山镇的贺维英老人。在废墟中埋了70多个小时后,是两名军人把她救了出来。

  几个月来,找到救命恩人成为老人最大的愿望。然而,始终没能找到那两个已被她铭记在心的身影。部队回撤的前一晚,贺维英亲手采了一大束鲜花,送给了前来抗震救灾的其他官兵。“穿迷彩服的战士都是我的亲人。”老人说。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这个不平凡的夏天,14万名身着迷彩绿的抗震救灾部队官兵,用实际行动为“人民子弟兵”的光荣称号增添了新的时代光彩。

  5月15日凌晨,成都军区某装甲团受命上山开辟通道,转移群众。18岁的战士严情勇背着装满食物和药品的野战背囊,手脚并用,艰难地向山顶行进。上山2小时,背伤员下山要3小时,几趟下来,双脚血肉模糊。

  紧急会诊的结果让医生们大吃一惊:病人突发嵌顿性腹股沟疝引发肠移位、穿孔,如不及时手术,会危及生命。“我从医30多年,从来没有见过病成这样还能坚持长时间、高强度负重运动的人,真不知道这孩子怎么就可以忍受3天3夜……”第二军医大学陈学运医生含泪说。

  战士不倒,因为他的心里,装着人民群众;他的臂膀,托举着生命的希望!

  灾区的人民也许不会想到,这些为他们带来希望和勇气的官兵们,许多人的家就在灾区。

  在什邡,成都军区装备部某坦克修理大队三级士官陈宏的妻儿等6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他对着已成废墟的房屋鞠了一躬后,默默回到部队。他和战友们不分昼夜地奋战,先后救治伤员千余人;

  在北川,县人武部7名幸存干部职工忍受着亲人、战友遇难的悲痛,一直坚持在抗震救灾和安置受灾群众的第一线;

  在茂县,空降兵部队班长任涛的奶奶在地震中遇难、岳母重伤。他把悲痛藏在心底,成为15位高空伞降茂县的勇士之一;

  蜀江水碧蜀山青。汶川的土地,将永远深情诉说着子弟兵的忠诚;汶川的天空,也将永远铭刻那抹不朽的绿色。

  5月31日,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战友——副驾驶李月、空勤机械师王怀远、空勤机械师陈林、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在执行救灾任务中,不幸失事。6月10日,直升机残骸在深山峡谷密林中找到,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邱光华机组遇难后的几天里,他们的战友强忍着悲痛,继续驾驶战鹰飞翔在震区上空。在登上直升机前,陆航团一位年轻的军官给他已怀有身孕的妻子留下了一封信:

  “如果这次我不能回来,你就打掉这个孩子吧;如果你一定要留下他,那么孩子长大后请对他说,他爸爸是一个军人,是为人民牺牲的!”

  敬礼,向着天空;敬礼,向着迷彩绿;敬礼,向着八一军旗!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人民子弟兵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敢于胜利的信心,给灾区群众带来了重建家园的希望,谱写了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今日震区,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板房住、有病能及时医治,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重灾区学校复课率已达93%,325万余名中小学生9月1日将全部走进课堂……

  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敢于胜利的信心,子弟兵和灾区干部群众一起,在这块惨遭劫难的土地上带来了生命的希望,更描绘了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重新赢得美好生活的蓝图。

  在都汶公路,为了打通震中交通大动脉,成都军区驻渝某红军师400余名官兵身系保险绳、挥动十字镐,在沿线垂直高度超过200米的悬崖上展开排险作业,一次性成功清除1000个点位上的悬石危岩,提前14天完成都汶公路排险任务。

  在嘉陵江畔,为了凿通铁路入川的咽喉要道,兰州军区某红军师的官兵组成爆破突击队,创造了单人日打孔87眼的纪录。因为成天抱着几十斤重的风钻泡在水里凿孔,战士们的两只胳膊不抱风钻也仍然发抖,手上磨破的血泡和岩石粉把手套粘在了一块,只能用剪刀一点一点剪开。

  经过武警水电部队三总队十支队连续20多个昼夜的奋战,地震中受损严重的德阳市绵远河防洪堤7月18日被成功修复,新修的河堤能够经受百年一遇洪水,还能使沿线16万亩农田得到灌溉。

  即使暂时分别,仍有无限牵挂。济南军区某部7月底就已回撤,但官兵们一直惦念着青川灾区的乡亲们。8月1日,他们为青川县孔溪乡的4家木耳种植专业户联系到了湖北十堰的购买商家,并咨询专家了解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想尽各种方法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

  废墟之上,百业待兴。子弟兵不仅着眼于当下灾区急需恢复的基础设施和灾民急盼回归的日常生活,还以长远的眼光、人性的视角、科学的举措,协助谋划灾区未来的持续发展。

  在北川柳林村,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队为村民们建起了包括文化活动室、洗浴室、小卖部、厨房和厕所的“红星爱民新村”。

  在绵竹遵道镇,沈阳军区野战医院帮助当地卫生院重新设置了门诊、病房、手术室等科室,配齐了X光机、心电图机和急需药品。

  在汶川县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专家们在承担防疫消毒任务的同时,培训了上百名卫生骨干,并在回撤之前将全部的器材、设备捐赠给当地医院,在汶川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卫生防疫队。

  在平武县土城藏族乡,济南军区某装甲团350名官兵人均身负50公斤光缆,翻越6座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山,架设起58公里通信光缆,使深山里的藏族同胞第一次用上了现代化通信手段……

  3个多月来,抗震救灾部队共为灾区群众修建各类临时学校166所,使4.8万余名学生先后复课;修建活动板房25万余间,搭建临时灾民安置点450多个、帐篷35万余顶;洗消灾区面积18.6亿余平方米,拆除危房20.9万余间,清理废墟2282万余立方米,整修疏通道路1.6万余公里,抢收庄稼6000多亩;开设赈灾饮食供应站192个、野战供水站43个。

  截至8月20日,抗震救灾部队先后完成了担负的抢救和转移受灾群众、巡诊救治伤病员、安装过渡活动板房、搭建帐篷、抢修疏通道路、运送物资、搭建帐篷学校等任务。

  什邡市蓥华镇,空降兵某部曾经驻扎过的庄稼地上片片青苗正在茁壮成长。

  部队撤离前,官兵们翻新了帐篷下每一寸土地,又给乡亲们付了每亩1000元的青苗补偿费。部队向老百姓借的每一块砖头、每一根木棍都要物归原主。砖头用旧了、木棍磨损了,都要折价赔偿。

  “部队撤离的地方,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留下。”镇上66岁的居民张云汉说,“但是,解放军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希望,他们的形象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来源: 《人民日报》 2008年8月29日
责任编辑: 崔丽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