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托起灾区人民生命的彩虹

——四川地震医疗救援和伤病员救治纪实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08-20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本报记者 刘裕国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白衣战士用大爱托起灾区人民生命的彩虹,彰显了博大的医学人文精神。

  截至目前,全省各类医院共收治灾区伤病员350.2万人次,其中收治伤员33.6万人次,累计住院伤员91142人,其中重伤员16546人;已治疗出院86726人,院内死亡伤员共计2567人;现住院伤员1849人,其中转省外现住院伤员896人。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韩卓升说:“我目睹了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也见证了医疗工作者的英勇气概和职业道德。”

  争分夺秒,打好“黄金72小时”生命抢救战

  震后的一分一秒都非常宝贵,他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

  灾后半小时,四川省卫生厅迅速作出反应,立即启动一级应急预案;灾后1小时,按照省委书记刘奇葆等省领导的要求,四川省急救中心的第一支医疗救援队赶赴灾区;

  灾后2小时,四川省卫生厅灾后救援指挥部立即派出28支医疗防疫队伍赶赴灾区;灾后3小时,四川省卫生厅领导分别赶赴重灾区一线现场指挥救治伤员;

  ……

  灾后72小时,省指挥部医疗保障组形成了卫生、药监、中医、经委、交通、农业等部门联合开展工作的局面。在“黄金72小时”内,实现了11个重灾县医疗救援的全覆盖,实现了3.58万人的大集结,共收治地震伤员68788人,其中重伤员14495人,收治重伤人数达到一周重伤员总数的96%以上。这一期间的有效工作,为降低死亡率、致残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与此同时,定点医疗机构、野战医院、医疗点、巡回医疗队有机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迅速构建。5月15日,实现了医疗救援对重灾区21个县的全覆盖,22日,实现了医疗救援覆盖到每个乡镇,27日,实现延伸到村。

  科学施治,提高危重伤员抢救成功率

  四川省卫生厅负责人提出,抢时间,更要抓质量,这样才能不愧对灾区群众。

  为保障救治质量,四川先后制定了30余个关于医疗流程、医疗质量的规范性文件,并对全省危重病人逐一梳理,分类登记,集中全国最优秀的重症医学专家、院士,成立急危重伤员救治专家顾问组和联合专家组,建立危重伤病员监测系统,创造性地提出了“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集中收治的3000多名重症伤员仅死亡24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将危重伤员的死亡率降到了最低,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由于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所有灾区无一例院感发生,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无一例医疗事故发生。

  综合救治,抓好伤员转运和出院康复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5月17日至31日,四川安全有序地向全国20个省市转送10015名伤员。随着伤员病情的好转,四川又开始了省外伤员的转回工作,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战略部署。

  同时,四川省也及早抓好地震伤员康复工作。震后一周,四川即组织大量的心理干预和康复专家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并积极向卫生部争取调集了53名专家来川指导。他们建立了以3个省级医疗康复中心为龙头、6个受灾严重市(州)医疗康复分中心为依托、县级医疗康复机构为重点、社区(乡、镇)医疗康复机构为基础的四级医疗康复网络体系,并先后对600余名康复从业人员进行了指导和培训。

  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救治中的作用。在急救现场和门急诊中,广泛使用小夹板和中医手法复位,针灸、按摩、中药熏洗等中医药技术较早介入地震伤员的功能康复,尽力减少后遗症。

  积极开展军地合作,针对抢险指战员烂裆和蚊虫叮咬皮肤红肿等情况,以解放军总医院都江堰野战医院的处方为基础,紧急组织省内皮肤、中药专家成功研制和生产中药外用喷剂“都江堰1号”、“都江堰2号”,效果良好,深受前线官兵的欢迎。

  四川还以开放姿态,接受国(境)外医疗队的医疗救援。地震发生后,先后有来自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德国、古巴、英国、法国、美国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的11支医疗队共312人来川参加医疗救援工作。

  来源: 人民日报 2008年8月20日
责任编辑: 崔丽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