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得广厦千万间 灾区群众尽欢颜

——四川震后三月一千万群众全部安置纪事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08-13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本报记者 刘裕国

  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空前的灾难和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军民和国内外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四川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在90天内,让1000多万受灾群众住上过渡安置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抗争特大自然灾害的奇迹。

  8月12日,在安县花荄镇京安小区,记者看到孩子们正用五彩画笔美化着自己的新家,将单调的板房装扮一新。墙面上绘着五彩的图案,窗台上种植着翠绿的文竹,小区里不时传来孩子爽朗的笑声……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震后三个月让所有受灾的城乡无房户住进过渡安置房的目标能得以实现,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本着“以人为本、安民为先、尊重科学”的原则,努力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

  汶川特大地震破坏性大,波及范围广,致使四川400余万户城乡群众住房倒塌和损坏,1000余万群众无家可归。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的系列决策部署与省情、社情、民情相结合,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下,积极攻坚克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川省委领导清醒地认识到,为政之要在于安民。他们深入调研,科学决策,坚持把安民摆在首要位置,及时提出了“五安”的工作思路,即加快建设安置住房,着力实现安居;妥善解决基本生活,着力保持安定;切实加强防疫防灾,着力保障安全;千方百计促进就业,着力维护安稳;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着力促进安心。通过安民,巩固和发展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的局面。

  “我搬进这里住着,心里就踏实了。”入住京安小区两个月来,78岁的村民张志成兴致勃勃地在屋前种上了四季豆。为了使受灾群众都能早日安居,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组建住房安置组。建设、民政、财政、国土等10个部门纳入,进度一天一报,6个督查组盯紧重灾区的建设进度、安全和质量。立足因地制宜,安置房建设“宜房则房、宜篷则篷、宜散则散、宜聚则聚”,总体规划上突出建设大社区,配套大型商业和农贸市场,以利居民自谋生路;在山区农村,注重分散安置,让安置农民不离土不离乡。

  三个月的攻坚克难,三个月的持续奋战,最终实现了受灾群众由临时安置到过渡性安置的转变。截至8月6日,四川全省城乡因地震造成住房损毁需过渡安置的445.4万户家庭已基本实现住房过渡安置,受益群众上千万。其中,农村347.6万户受灾家庭中,群众自建过渡安置房安置184.3万户,自建篷布房安置40.1万户,加固修复住房迁回入住76.8万户,省外援建的活动板房集中过渡安置7.1万户;另有已建成永久性住房安置1.7万户,正在重建永久性住房保证入冬前建成入住、暂时利用帐篷临时安置37.6万户。

  在城镇97.8万户受灾居民家庭中,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共39县(市)的84.3万户城镇居民,通过省外援建的活动板房安置42.86万户,地方政府统建和调剂房源、企业自建或货币化安置19.3万户,集镇居民自建9.4万户,居民租房、异地就业等方式自行安置约11.92万户,另外社会捐建0.82万户;其他一般灾区13.5万户主要通过居民租房、地方政府调剂房源、企业自建或货币化安置、集镇居民自建等方式完成安置。

  穿行在灾区的安置点,无数个亮点闪现在记者眼前——

  在安县桑枣镇板房小区,建设方还特别添置了平衡板、股四头肌训练器、站立架等残疾人康复器械;在映秀镇安置点的“商业街”,不光能买到手机、日用百货,甚至连新鲜的西瓜、葡萄等水果也都有售;在京安小区,省委省政府特意搭建起文化帐篷、送来电视,确保受灾群众能收看奥运赛事;在彭州市通济镇思文社区,每户板房门前,盛开着两盆艳丽的三角梅,厦门市援建队伍从千里之外运送来市花,装扮灾区群众的新家。

  长治久安在乐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民的长久之计。受灾人群如果无事可干、无业可就,不仅是生活问题,也会产生社会问题。为此,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雅安、阿坝6个重灾市(州)已举办专场招聘会500多场,成功帮助灾区70万左右因灾失业的城乡劳动者,通过各种渠道实现重新就业。

  8月9日,湖北省在四川地震灾区招聘的首批劳动者抵达宜昌市,被安置在该市16家大中型企业就业。当日抵达宜昌的灾区劳动者共78位。宜昌市领导与众多市民在夷陵广场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并为他们每人发放了日常生活用品。宜昌人福药业、稻花香、宜化等16家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员工,热情地将安排到自己企业的灾区劳动者一一接回企业妥善安置。来自雅安市的刘军已38岁,因腿部残疾一直没有工作,他激动地说:“感谢宜昌人民给了我工作的机会,我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不辜负大家的关心。”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宜昌市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在向灾区捐款5000多万元的同时,相关部门各尽所能,开展对口支援,市劳动保障部门精心筛选了20家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为灾区准备了400多个就业岗位,安排专人于7月中旬专程到灾区雅安、汉源、荥经举办现场招聘会,经过双方自愿选择,迅速促成了首批灾民到该市就业。

  中国大地处处有亲人。震后不久,沈阳辉山企业集团就向平武县人民伸出援助之手。50名到该企业工作的受灾群众激动地说,虽然大灾毁了我们的家园,甚至夺去了我们的亲人,但是我们并不想给国家带来更大的负担,不想政府为我们操太多的心,我们也想自力更生开始新的生活。这次,我们的愿望总算是实现了。

  四川省将多提供、多创造就业岗位,作为抗震救灾的重要任务。他们把解决灾区的就业问题与引导群众参与重建结合起来,通过对口支援、劳务输出、以工代赈、自主创业、创造公益性岗位以及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等多种渠道扩大就业。震后,一个个就业培训班在帐篷里开课,一场场定向招聘会开进安置点。7月29日,崇州鸡冠山新区安置点一片热闹,经培训刚“出道”的80名缝纫女工拿到了第一笔订单:6000个环保口袋的后期加工,挣钱顾家两不误。劳务输出、以工代赈、自主创业、创造公益性岗位……一条条就业绿色通道开启。

  “明年地里又会长满庄稼、圈里又会养上猪羊,我们种的大红樱桃又能卖上好价钱,日子一定会好起来……”汶川县威州镇秉里村羌寨,年近八旬的秦文辉老人拄着拐杖,乐呵呵地看着新家,写满岁月的坚毅脸庞透露着喜悦,正如多难兴邦的底色上,跃动着生生不息的信念和力量!

  来源: 人民日报 2008-08-13
责任编辑: 崔丽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