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风雨同舟的伟大力量(人民论坛)

范正伟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07-10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5·12”地震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在特大地震灾害来临时,是什么让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是什么让中华民族瞬间结成风雨同舟的生命共同体,形成了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

  当人们把其中的原因归结为抗震救灾精神时,同时也在追问,这样的精神有着怎样的内核?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6月30日,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这样阐明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深刻内涵。

  “5·12”,像一块巨型磁铁,凝聚起共御天灾的合力;“5·12”,也像一面特殊的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总是担心,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全球化的浪潮中,这样的精神是否流失?集体主义是否必要?协作的精神是否弱化?汶川一震,涤荡了我们心头的尘埃,震醒了人们内心的信念。它让我们看到,美德仍在,传统没丢!

  相反,它获得了生长的力量,壮大的空间。

  当警察妈妈丢下儿子、哺乳灾区婴儿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千年古训在人们耳边响起;当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情感流,全部指向汶川、指向灾区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雄壮旋律在我们心头回荡。

  而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所迸发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奇迹,归根结底,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产物,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发展。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共同信念,会有从几千里之外赶赴四川救灾的唐山人;如果没有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意识,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时几十万人的疏散会如此顺利;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强大的动员能力,“全国一盘棋”、“一省帮一县”的局面会迅速形成。正如海外有媒体指出,在短时间内,中国政府能够动员如此巨大的力量投入赈灾,“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大灾大难让我们在悲恸与抗争的同时,重新审视我们的精神,审视我们的制度。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过,“中国人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中国人关心人与人之间如何共处的问题”。在一些人声称“牺牲自己造福别人是愚蠢想法”的时候,在一些人宣扬人性自私、告别崇高的时候,在“组织不可信”、“兄弟不可靠”的论调寻找市场的时候,抗震救灾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再一次验证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厚群众基础和强大生命力,它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美德和灵魂,什么是支撑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什么应当被弘扬,什么值得被弘扬。

  “国于天地,有与立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支撑,没有共同信念,必将行之不远。大地震在记录我们民族伟大抗击的同时,也在拓展着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如果这样的精神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力量!

  来源: 人民日报 2008年7月10日
责任编辑: 崔丽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