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灾区,科技在行动

郑德刚 陈 杰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06-24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人民日报记者 郑德刚 陈 杰

  5月30日,为使受灾群众早日住进安置房,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技术人员正在汶川映秀镇抓紧进行前期工程测量。

  本报记者 张 悦摄

  10多颗卫星掠过四川地震灾区上空,卫星电话辐射四面八方,我国自行研制的运输机、直升机、通用飞机、无人飞机、遥感飞机彼升此降;生命探测仪、“心理恢复车”、野战方舱医院……科技在抗震救灾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次生灾害预防、卫生防疫、心理救助、建筑测估、规划环评……科技工作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智慧在危难中迸发

  5月16日,“5·12”特大地震发生4天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收到四川省科技厅紧急报送的《科技救灾专家咨询建议》。

  建议是科技厅组织地质、地震、环境等方面20多位专家,根据一线灾情迅速提出的,比如尽快解决北川滑坡唐家山处堵江险情。5月19日,科技救灾专家再次建议加强堰塞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以及水体污染的检测防范。

  建议立即引起“5·12”四川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高度重视,有关领导抓紧制定应对措施。危急时刻,四川省科技厅送上百名专家参与、多角度提出的包括37项的9件建议,件件被抗震救灾指挥部采用。

  智慧在危难中迸发。从5月16日起,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每个重灾市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配备专家组。省科技厅组织中科院山地所派出的谢洪等专家赴安县,他们冒着余震和滚石的威胁,实地调查出约2/3的遇难人数是由次生灾害造成,专家组在现场指导当地人员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

  大灾期间,四川省科技厅广泛征集科技抗灾的建议、技术及产品,动员更多科技专家在一线行动。

  地震发生后,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多次赴灾区调查,排查20多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参加了省、部级十余次灾害会商会、分析会,提供多份有实用价值的建议书和咨询报告。

  5月13日夜,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赵忠明急电在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负责人之一童玲,经四川省科技厅的支持,集合中科院山地所、北京安翔动力科技公司、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军区测绘信息中心等单位,利用无人飞机,14日组成超低空航空遥感专家队,15日起开始航拍汉旺镇、红白镇、茶坪河,搜集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精确到0.2米,看得清地面的每一块砖头。在信息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这些宝贵资料为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组解了燃眉之急。21日起,专家队用直升机搭载光学遥感传感器,飞向北川、青川、平武,飞越岷江,至5月27日拍摄完四川灾区所有河流堰塞湖、堰塞坝的现状,取得了大量清晰的照片,快速提供给决策部门,为防治工程赢得时间。

  科学在大灾中暖人

  当1300多名幸存的北川中学学生转移到长虹电子集团公司职工培训中心,太阳能卫星电视和照明系统以及无电池的手电筒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在监测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时,这种太阳能照明还用于北川水文站关键部位监测点的动力系统。

  北川中学29个班级师生的喝水安全是个大问题,一种移动式反渗透纯净水成套设备运到这里,它可将河水、堰塘水、自来水处理成饮用水。中央领导视察后,建议在学校、社区等集中安置点大量配置。

  30间轻钢结构的新型简易板房作为北川中学的学生教室,板房中还有一间多媒体教室。这些简易板房已定为今年特殊高考的考场。

  太阳能卫星电视和照明系统、纯净水成套设备、简易板房,这些惠及灾区的科技产品是由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联合安装的。此外,还有10部卫星移动应急指挥系统送总参作战部的救灾部队使用;30辆抗震救灾越野车发往21个县市;10吨抗病、速生、高产的蔬菜种子投入生产自救……

  科技服务人,科学温暖人。华西医院副院长张华担任震后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安置安心”心理救援专家组副组长,伴着余震,他赴绵竹、绵阳、安县,与处于极度应激反应的北川中学同学面对面交谈,参与培训全省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四川省内外5000多名心理工作者定点、定人群,走进校园,走进安置点,走进医院,抚慰人们内心的伤痛。

  “第一生产力”在重建中先行

  龙门山下,幢幢老屋倒塌,山体多处滑坡,但生机犹存。这是距成都市55公里的彭州市通济镇的黄村与花溪村,彭州6个重灾镇的中心。大地震后,市科技局局长舒程冬接待了科技部与四川省8批专家。经过反复踏勘论证,听取民意,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市科技局和彭州市政府编制出“新黄村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方案”。

  新黄村将旧黄村与花溪村合二为一,既有山地、又有丘陵、平坝,是具有代表性的灾区,着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城郊现代农业和生态家园,做出可实行、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省科技厅副厅长韩忠成介绍,新黄村建设方案汇集了多项技术:土地的合理规划,农村饮用水安全与地震次生山地灾害评估,农业布局规划与基础设施配套,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加工,獭兔与核桃产业化,农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农田修复及山体植被恢复,农村有机固体废物能源化。

  新黄村的建设由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林科院、草科院,四川大学、同济大学提供技术依托,已经启动。“方案切合实际,”通济镇镇长周启寿告诉记者,“老百姓经常问我,我们的家住什么地方,怎样吃水,恢复生产干什么,这些都有了答案!”

  新黄村有望成为大灾后第一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

  “灾区的生活、生产、生态恢复和重建以及科技能力的恢复和提高任务十分艰巨,科技战线必须勇挑重担,负起‘第一生产力’的使命。”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唐坚言辞坚决。

  四川省科技厅已组织专家于近日拟定出“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与重建科技行动(2008—2010)”方案,方案分析抗震救灾的迫切需求,围绕灾区群众生活恢复与改善、生产恢复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科技创新能力恢复与提高四大方向,主攻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和龙门山脉农村特色优势产业恢复重建两个主线,选择43个行动项目,落实每个项目的承担单位与技术支撑单位,集结国家科技队伍和四川科技大军,争取全国的支援,政府、企业、高校联动,释放巨大的力量。

  来源: 人民日报 2008年6月24日
责任编辑: 崔丽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