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心跨越疆界

——记国际社会对汶川地震灾区的慰问支援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06-24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人民日报记者 陈一鸣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无限的关爱汇聚成股股暖流,从世界各个角落涌向中国、涌向灾区。在中国人民奋起抗震救灾之际,多少跨越疆界的人间大爱流淌在我们的心田——那一声声感人的慰问,一幕幕难忘的画面,一个个温暖的善举,让人动容、让人肃然。

  慰问暖人心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吊唁时,在吊唁簿上写道:“中国遭受的损失超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想象。在巨大的危机面前,国际社会与伟大的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中国在挑战面前所表现出的力量、韧性和勇气给世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整个联合国系统都将支持中国应对挑战。”

  截至哀悼日结束的5月21日晚,共有144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外交使节前往中国驻外外交机构吊唁。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美国人民的关心和祈祷与中国人民同在。”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地震发生3个小时后,便致电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表示日本政府将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援助。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亲自前往中国使馆表示慰问,并在慰问簿中写道:“我的心与在地震中遭受大量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中国人民同在……我们祈祷你们早日战胜灾难。”

  所有与我有外交关系的49个非洲国家政府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均向我领导人致电表示慰问和哀悼。

  朝鲜平壤市于北京时间5月19日14时28分拉响防空警报,汽车停运并鸣笛,哀悼遇难者。维也纳联合国办事处也宣布于5月20日降半旗哀悼……

  一些外国政党、社会团体及其领导人也纷纷向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及中共中央致函或致电,就四川汶川发生严重地震灾害表示慰问。

  慰问不只是来自各国官方、国际组织,国外普通民众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着关切之情。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民众还在重要的佛教节日“卫塞节”上,为汶川大地震遇难者举行了一系列悼念活动。

  驰援如星火

  在“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救灾理念下,中国不仅欢迎国际社会的道义慰问,还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中国成立后首支外国救援队的到来。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这样的镜头:

  ——30位日本救援队员神情肃穆分列两侧,向两具地震遇难者遗体默哀。

  ——1名俄罗斯搜救队员小心翼翼掩住生还者的眼睛,这名61岁的妇女已经在都江堰的废墟中被埋127小时。

  ——韩国救援队47名队员抵达成都后,立即奔赴什邡市蓥华镇展开救援工作,共搜出26具遇难者遗体……

  从5月16日15时30分起,来自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4个国家的救援队先后抵达四川,辗转多个重灾区参与救援。他们以实际行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灾区人民乃至中国人民的称赞和尊重。

  5月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陪同下,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俄罗斯搜救队员,代表中国人民向他们表示感谢:“你们的行动不仅体现了人道主义伟大精神,而且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天使”降灾区

  在什邡市师古镇,250顶簇新的白色帐篷整齐地搭建起来,特别醒目。其中一顶帐篷上用红色水彩笔画了一对大大的天使翅膀,一行歪歪扭扭的稚嫩笔迹写道:“谢谢你,天使来到了我身边。”

  5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红十字会受权接受部分外国医疗队来华协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医务救援工作。5月20日10时35分,俄罗斯医疗队乘伊尔—76飞机抵达成都,机上载有移动医院、交通工具和救援物资,成为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国医疗队。从当天起,日本、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古巴、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陆续派出医疗队,在四川和甘肃抗震救灾第一线,协助救治当地受灾民众。

  5月30日,外交部长杨洁篪在陪同韩国总统李明博专程赴四川灾区慰问灾区人民期间,专门抽出时间在成都亲切看望和慰问了英国、古巴、日本、俄罗斯和德国医疗队,并同法国、意大利医疗队通电话表示慰问和感谢。他说,这些外国医疗队队员“精湛医术和敬业精神得到灾区伤员和中国同行们的肯定和赞扬”。

  关爱心连心

  一些外国留学生和外国友人迅速加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来。由美国医学博士孙柏安带领的“心连心”国际组织成员活跃在北川抗震救灾现场,成为第一个进入北川灾区的国际慈善救助公益组织。在绵阳市的西南科技大学学习汉语的23岁美国留学生艾里克·博格在震后的第二天就带着饮料和药品赶到北川县,义务为美国医生做翻译,帮忙救助伤者。

  5月12日,来自美国的3名游客从九寨沟旅游归来,到德阳时遭遇汶川大地震,幸运的是3人毫发无损。他们于当天加入志愿者队伍,帮助医护人员抬送担架,给受伤者喂食送水、擦洗伤口,18日才离开德阳。

  “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大家都是同一种人。”一位外国志愿者在谈及自己为中国灾民服务的初衷时如是说。

  援助纷至来

  地震发生后,一些国家相继宣布向中国提供援助。根据国新办提供的资料,截至6月4日12时,共有166个国家和16个国际组织向我国地震灾区提供了资金或物资援助,共提供现金援助约35.55亿元人民币,捐赠物资价值约11.54亿元人民币。

  作为第一个向四川灾区捐助救援物资的国家,地震发生后一周内,俄罗斯即向灾区运送帐篷、被褥、食品、药品及发电机等近150吨人道救援物资。此后,又视抗震救灾需要,提供了战地炊事车、军用帐篷以及重型运输直升机等支援。

  为了给中国地震灾区筹集帐篷,巴基斯坦倾尽了全国之力,竟然搬光了伊斯兰堡战略储备仓库里的帐篷。

  几乎是在第一时间,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决定向中方捐赠5000万美元现金和1000万美元物资。此后,沙特政府决定再次向中方捐赠救灾物资。

  “尽管我们还不富裕,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经济相对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在向中国提供援助时,往往都会附带一句这样的告白。援助并不能单纯以数量分多少,因为中国人更看重其中的深情厚谊,也正因为如此,这一个个数字才显得沉甸甸的:马里12万美元、尼日利亚1.7万美元、毛里求斯30万美元、朝鲜10万美元、萨摩亚10万美元……

  感恩表深情

  中国人民在承受痛苦的同时,没有忘记感恩。5月20日雨夜,听说日本救援队将于深夜启程回国,不少成都市民冒着霏霏细雨,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宾馆门口,为日本救援队送行。

  5月23日,彭州市利安中心小学六年级(1)班学生赵永钦在给 “亲爱的俄罗斯医疗救援队的医生、护士们”的感谢信中写道:“灾区的父老乡亲会永远记住你们的。”

  一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壮阔史诗,在天府之国和中国大地上铭刻,在灾区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心中铭刻。

  来源: 人民日报 2008年6月24日
责任编辑: 崔丽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