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灾区的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群众对社会治安基本满意。”6月20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武冬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5·12”地震发生后,四川、甘肃、陕西等灾区公安民警在第一时间组织起来,积极带领当地群众抗震自救。同时,从公安部紧急抽调的1.7万名公安人员从全国四面八方紧急赶赴灾区,帮助灾区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巡公路,进村庄,保平安,促稳定
根据公安部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的统一部署,5月18日起,第一批赴川公安特警队的任务调整为:抢险救灾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并重。5月27日,公安部再次调集全国28个重点城市5000多名公安特警赶赴四川,协助灾区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
“巡公路,进村庄,转社区,入灾棚,辟谣言,保平安,促稳定”,青岛特警5月18日换驻都江堰市石羊、柳街两个镇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制定了这样的工作方针。5月20日凌晨,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青岛特警一举捣毁了都江堰一个黑恶性质犯罪团伙,当场抓获包括团伙头目在内的16名犯罪嫌疑人。
长春特警队在执行任务的汶川县水磨镇、都江堰市、绵阳市都成立了巡逻队,保证灾区群众的生活安宁和金融网点、企事业单位的安全。在公司职员的帮助下,长春特警分6次将水磨镇的四川省重点企业——岷江硅业有限公司储存重要资料和会计账目的电脑、公章等重要物资全部抢救出来,为公司挽回几十万元的经济损失。
四川大地震致使甘肃陇南市成县多处山体滑坡,城区和17个乡镇通信及部分交通中断。灾情发生后,当地民警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当中,县公安局迅速组织警力全天候开展城区治安巡逻、应急抢险、交通安全、维稳信息搜集等工作。
抗震救灾中,四川公安机关铸造了被公安部誉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分秒必争,战斗到底”的“公安抗震精神”。随着抗震救灾工作重心的转移,面对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四川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利用灾情进行的盗窃、抢劫、诈骗以及蓄意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为,为灾后重建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据统计,截至6月4日,四川省6个重灾区地震发生以来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40%,治安案件发案下降27%,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治安案件,没有发生重大交通、火灾等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事端,实现了全省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局势平稳。
灾区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广西赴川特警六大队5月30日奉命来到绵阳市高新区普思电子有限公司附近设立执勤点。因厂房和宿舍受到损害,该公司的3000余名女工只好到厂房外的马路边搭起帐篷住宿。为了让群众有事能及时找到警察,六大队大队长张刚制作了《广西特警警民联系卡》,卡上注有特警队执勤地点及执勤特警的手机号码。如今,这个在社区很常见的联系卡在帐篷安置点也流行开来。
“灾区群众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在四川执勤的过程中,来自各地的特警队员在维护社会治安的同时,尽可能帮助受灾群众。
6月16日上午,在北川执行任务的济南特警又一次来到了曲山镇景家村,给那里的受灾群众送来了柴油、汽油、化肥、农药、种子等价值2万余元的援助物品,解决了乡亲们发电、农机燃料等急需问题。
服务群众义不容辞!地震发生后,灾区各地的公安机关纷纷出台便民措施,“帐篷派出所”、“流动警务室”、“办证绿色通道”等等纷纷启动。简化办证流程、降低减免办证费用、延长办理时间、适当放宽办理条件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陆续推出。
根据灾区地处偏远,居住分散的特点,陕西宁强县公安局安乐河派出所在警车上打出了“安乐河抗震救灾流动派出所”的牌子。民警每天开车深入到辖区内的村庄、院落、小学校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给当地群众宣传防震减灾、可防性案件预防的常识和抗震救灾的政策,及时排查调处灾区的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为群众提供送证上门等便民利民服务。
都江堰市公安办证中心在无办公楼、无网络设施、无电脑设备的条件下,在帐篷内设立临时办证点,手工受理业务。为方便群众办证,每天派民警前往最近的郫县公安办证中心打印户口簿和临时身份证,不让群众跑路。
青川县公安局派出所的房屋在地震中几乎全部倒塌。5月13日,乐安、沙洲、木鱼、乔庄等9个派出所民警就用帐篷搭成简易办公场所,并在木块、纸板上写上“派出所”字样挂在群众集中安置的地方。
6月16日,木鱼镇的郑华忠拿着刚办好的二代身份证走出帐篷警务室,“没想到这么快就把证办好了。虽然房倒屋塌,但看到那么多穿警服的人为我们忙碌,心里觉得安全、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