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绵阳6月7日电(记者李泓冰、郝洪)唐家山堰塞湖告急,绵阳文物受到洪水威胁。建国以来首次大规模文物转移近日在绵阳顺利完成。绵阳市文物局加班加点包装转移文物,在55小时之内将6000余件文物顺利转移到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新家。
据悉,因防御自然灾害进行大规模文物转移,这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尚属首次。
5月26日下午,绵阳市紧急启动1/3溃坝应急预案。绵阳市文物局长王锡鉴紧急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上级文物主管部门请示是否立即转移文物,并火速制定转移预案。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随即明确指示:“要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做最坏打算,确保馆藏文物万无一失。”
地处芙蓉溪畔的绵阳博物馆中心库房收藏有25000多件文物,其中,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达5000余件,并不乏具有极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绝品文物。如世界最早的医学模型西汉人体经脉漆俑、全国最大的汉代铜马、最生动的汉代说唱俑等。还有为各县代管的精品文物,如为三台县文管所代管的全省国有馆藏中仅有的两件元代青花瓷器——象耳垂环瓶、三足鼎式炉等。唐家山堰塞湖一旦溃坝,它们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绵阳市文物局的同志在余震不断、且已被鉴定为危房的地下文物库房中连续奋战48小时。终于在29日早上8点顺利完成全市4228件珍贵文物和1863件有机质文物的装箱打包工作。29日,3辆大型集装箱货车在2辆警车和1辆武警押运车的护卫下,下午3点,安全到达“新家”。三星堆博物馆立即购买钢管、木板,紧急搭建300平方米库房。
据了解,由于运输条件限制,绵阳博物馆馆藏的200多件石刻文物和600多件漆木文物此次将暂不转移。“转移文物将在他乡度过今夏,也许是更长的一段时间。等一切都安定下来后,再接回家。”绵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唐光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