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绵阳市公安局民警徐根发

北川县城最后的守卫者

人民日报记者 曹树林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8-06-0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6月5日,53岁的绵阳市公安局民警、共产党员徐根发再次来到北川县城的观测点,监测北川县城的最新情况。

  县城一片沉寂,一山之隔的唐家山堰塞湖不停渗水,山石仍不时垮塌……恶劣环境下,一个人巡逻、穿梭于县城,徐根发已连续坚守了15天。

  老兵临危受命

  横跨湔江的北川县城大桥,是进出北川的交通咽喉,是北川城内观测唐家山堰塞湖最近、最直接的地方,也是唐家山堰塞湖灌水后冲击的第一站。徐根发的战斗岗位就在那里。

  徐根发老家在安徽省,1973年参军入伍后学会汽车驾驶技术,1990年,转业到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成为一名普通民警。有着36年驾龄的徐根发能够熟练驾驶各类汽车,善于在危险的山地路段行车。

  5月20日,为防止灾区疫情发生,损毁惨烈的北川县城全面封城。正在城内执行戒严和清退任务的民警,发现紧邻北川的山体陡坡上有水明显渗出,而在山的另一侧正是高危的唐家山堰塞湖。选派驾驶技术过硬的民警入城参与执勤,成为执勤人员安全撤离的最大保障。

  5月22日,正在一线抗震救灾的徐根发临危受命,二话没说,驱车直奔北川县城,接受生死考验。

  5月23日,绵阳市公安局前线安保指挥部在北川县城及周边山上设立了4个观测点。徐根发主动提出,让战友们前往相对安全的县城周边观测点,自己孤身深入设在县城大桥附近最危险的观测点,并在城内开展巡查。就这样,随着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升级,城内执勤人员逐步全部撤离,徐根发成了北川城内最后一名守护者。

  险情随时存在

  每天早上6时30分,徐根发准时驾车从设在擂鼓镇的北川县公安局临时驻地出发,前往自己的岗位。

  徐根发告诉记者,在县城观测巡查一段时间后,必须回到设卡点对身体和车辆进行消毒防疫处理,然后再返回。一天下来,通常要往返10多趟。

  三道拐位于北川县城入口处,由三道180度急转弯连接而成,总长约1公里,左右都是陡崖峭壁。大地震引发大面积山体滑坡,三道拐段路面严重坍塌,并被滚落的巨石完全掩埋,将整个北川县城与外界完全阻隔。直到现在,在巨石间开辟不久的简易便道,也时常在余震中被堵塞。

  5月30日上午10时,是徐根发回卡点消毒的时间。他小心地驶进三道拐地段。当到第二道拐的急弯道口时,前方一侧的山坡上突然发生坍塌,飞落的砂石夹着三块巨石向他飞奔而来。刹车、倒挡,所有动作徐根发几乎是一气呵成。

  “轰”的一声震天巨响,一块巨大的石头狠狠地砸在仅距车头3米左右的路面上,巨大的冲击力使车头偏向一旁,险些坠下山崖……

  对讲机里传来战友们急切的呼喊声:“老徐!老徐!”徐根发很快平静了下来,他反倒安慰焦急的同事:“我没事,别下来,我马上就到。”

  “这样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在他身上发生。”徐根发的同事说,“这也是他一直不让我们随他出警的原因。”

  因为我是警察

  为防止感染,每天出去执勤,徐根发不得不用防化服将身体裹得严严实实。每晚8时许,他才能回到临时驻地。脱去防化服,一股浓浓的汗酸味立刻散漫开来。“我知道自己很臭,但没有办法,防化服密不透风,气温又高,里面的衣服很快就能拧出汗来。”他说。

  6月2日,在徐根发返回卡点的途中,在三道拐斜坡上,一名50来岁的中年男子正朝县城方向疾行。“危险,立即回前方卡点消毒……”他下车跑上前去连声高喊。中年男子见有警察阻拦,只得转身向卡点方向走去。

  “我不能让老百姓再做无谓的牺牲。”徐根发说,他还将继续在此坚守,“我是一名老公安,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做点事告慰遇难同胞……”

  徐根发一直坚守在救灾一线。提起家人,老徐满是歉疚。他说,我没有时间照顾他们,也希望他们能理解,因为我是一名警察。

  来源: 人民日报 2008-06-06
责任编辑: 崔丽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