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已经过去了20天,灾区群众在安置点内开始了有序、安定的生活,他们敢于直面灾后的生活,冷静、乐观地面对每一天,对重建家园满怀信心。他们的新生活将从这里开始……
6月1日,青川县房石镇新须村贾清莲(右)等村民在渔水村安置点清洁部队提供的野营炊事车。
在成都军区某部援建的四川青川县竹园镇渔水村安置点,居住着从青川县房石、前进、曲河等重灾乡镇转移来的800多名群众。安置点有90顶军用帐篷和3台野营炊事车,还设有公共厨房、厕所、给水站和垃圾处理点等,受灾群众在这里不仅居住有所,还能吃上热饭菜、喝上干净水。新华社记者宋振平摄
6月1日,青川县前进乡长坪村86岁的杜国友老人(左一)在渔水村安置点的帐篷里给在外地的儿孙打电话。新华社记者宋振平摄
6月1日,王琪琪(左)、王倩小朋友从帐篷里向外探望。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6月1日,青川县竹园镇渔水村安置点的孩子们在帐篷外挂国旗。 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5月31日,德阳东汽小学的小学生杨佳赟在安置点的帐篷外吹泡泡。
“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四川地震灾区的许多孩子将在安置点的帐篷里度过一个特别的儿童节。 新华社记者 李健 摄
5月29日,在北川县香泉镇黄江村安置点,一名小女孩跟着母亲排队领取饮用水。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在北川县擂鼓镇安置点,一名小男孩在泥泞的道路上搬运砖头去铺路(5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5月28日,陕西宁强县一中高三年级学生顶着烈日听英语课。新华社记者 陈钢 摄
5月26日,安置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的受灾群众围在一起看电影。
绵阳市九洲体育馆是当地最大的灾民安置点之一,大批受灾群众被临时安排在这里。正在灾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第二炮兵文化服务队的官兵每天晚上都在这里放电影,丰富受灾群众的文化生活。新华社发(黎旭升 摄)
5月25日,在宝山村安置点,受灾群众在准备晚饭。 新华社记者 任勇摄
5月25日,在宝山村安置点,一名妇女在晾晒衣物。
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受灾群众安置点目前有90多顶帐篷,容纳了800多名受灾群众。这里的解放军官兵、民兵和志愿者竭尽所能,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帐篷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灾区人民仍然乐观地面对每一天。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这是5月24日,在地震灾区什邡市红白镇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帐篷外,一位小朋友和参加抗震救灾的两位解放军战士“互动”。 新华社记者裴鑫 摄
这是5月25日,在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受灾群众安置点,7岁的邱艳波向帐篷外张望。这个安置点已经搭建了96顶帐篷,使800多名受灾群众得以躲避连日降雨。新华社记者 任勇摄
这是5月25日,在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受灾群众安置点,四户受灾群众在一起吃晚饭。这个安置点已经搭建了96顶帐篷,使800多名受灾群众得以躲避连日降雨。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摄
5月25日,一商贩以平价销售鲜猪肉。
目前,地震重灾区青川县已逐步恢复通电、通水,一些商店和商铺开始营业。居住在帐篷里的灾区群众冷静面对灾后生活,准备重建家园。新华社记者 刘海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