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出了有效的途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央一直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2004年到2007年,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针对“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方针政策,促进了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摆脱缓慢增长、徘徊不前的局面,农村经济实现了全面的较快的增长。但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我国长期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村发展水平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据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2006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70.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6.5元,居全国23位。广西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1996~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6.1%,低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0.7个百分点。城乡收入之比由1996年3.0∶1扩大为2006年的3.6∶1,且2002~2006年连续五年维持在3.6∶1左右。收入的差距直接导致消费上的差距,广西农村人口比例高达65.4%,但农村消费只占全区消费品市场的41%。农民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由1990年的1∶2.5,扩大到2006年的1∶2.8,最高时曾达到1∶3.3。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广西在发展中的城乡不平衡性依然很明显。这说明,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必须从广西的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只有农业丰收了,农村繁荣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了,全区经济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首先,抓住十七大胜利召开的大好机遇,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充分利用好中央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争取国家的最大支持,合理调整财政分配制度,全方位加大支农力度,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其次,多方筹措,继续加大投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包括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建设;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健全与发育农村市场体系,拓宽农村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农村物流规模,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覆盖广大农村的市场信息网络,为乡镇企业和经营农户提供快捷、通畅、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强农村文化、体育、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促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围绕农村主导产业,抓住农产品加工这个龙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后,附加值可以成倍地提高,如食品工业,加工增值比例一般在2.0~3.7。广西若在未来五年内将农产品加工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到50%,按加工增值比例1.5∶1.0计算,则可使年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到217.25亿元,在农业生产不变情况下,农业增长率也可达到15%。若加工增值比例提高到2.0∶1.0,则农业增长率可翻一倍,达到30%。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业可持续地高速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对相关的工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迅速增加农民的拉动效果也十分明显。广西应充分利用和挖掘农业大省的物产优势,积极地、大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四,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目前农村青年“厌农”现象比较普遍的情况下,政府和社会组织应采取积极措施,培育一代新型的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比如:注意在农村发现、选拔农村有志青年,激发其在农村创业的热情与积极性,鼓励、帮助其成才;财政支持兴办一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或农村职业技术重点学校,低收费或免费培养农村青年;在高校拿出一定的招生指标,定向招收农村青年,公费培养农村急需人才;为农村回乡创业青年提供资金、技术援助和服务;鼓励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定向、定人支持农村青年创业成才,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等等。与此同时,发挥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水平。(作者系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
来源:广西日报 2007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