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网12月24日讯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联组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主持。卫生部副部长张茅在回答提问时指出,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医疗规划;要加强上下联动,进一步强化三甲医院支持基层的工作目标;要继续开展好“万名医师支援基层”的工作;深化公立医院自身的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等。
张茅说,在医改当中,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有效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首先要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医疗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来制定和实施,就是要优化医疗机构的布局,合理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要逐步改变当前医疗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这样一个不均衡的现象,把新增的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投向基层,要严格地控制城市大医院盲目扩张的趋势,同时要鼓励大型的医疗设备共建共享,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医。经过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使我们的医疗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使得基层农村不断增加新的资料资源,方便人民群众就近就医,要强化规划的约束性和实施的力度。二是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上下联动,进一步强化三甲医院支持基层的工作目标。我们已经确定和实施了每一所城市的三甲医院支持两所县医院,并且努力使县医院达到二甲的标准。除了设施以外,还有人才的问题,现在这项工作正在实施。三是继续开展好“万名医师支援基层”的工作,现在每年大体有两万名城市大医院的医生支援基层、支援县医院,今后要继续增加。另外,要开展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现在我们实行的是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之后实行三年制的规范化住院医师培养,然后才能作为医生。其中重点培养全科医生,主要是在基层,填补全科医生的空白。
张茅说,在医改当中还有一项是允许医生多点执业问题,现在正在试点。经过申请,医生可以到其他医院或者基层执业,这样也可以促进优质资源的流动。我们制定的是吸引和鼓励人才到基层农村工作的政策,现在基层反映留不住人,为什么群众看病到大医院?因为乡镇卫生院、县医院的医疗水平群众不信任,所以我们还要培养,还要有吸引,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加大力度吸引人才到基层去工作。现在支援基层的工作开展起来了,但是还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使得我们的三级医院有积极性,医务人员有积极性,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和地方政府也要有积极性,要建立这样一个长效机制,使大医院支持基层能够长期地坚持下去,要做好。
张茅说,另一方面,深化公立医院自身的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我们明年要推行一系列的便民措施,像预约挂号、“一卡通”、无假日门诊,北京25所三甲医院实行了无假日门诊,群众反映很好,有一些门诊量已经达到了日常的50%以上。另外检查结果的互认,优化诊疗流程,同时深化医院内部的改革,加强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好公立医院的优势,增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