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陈 竺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6年第16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理服人、以文化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高等教育,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校生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校数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为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高等教育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但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不仅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结构的合理性方面有待改进,而且在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等方面,也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比如,我们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实际、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问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还存在相对陈旧、单一的问题;实验、实习、实训环节还相对薄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情怀、国际视野仍有待增强。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国家竞争力排在第28位,其中创新排在第32位,而高等教育和培训排在第65位。因此,我们在保持充分自信的同时,也需要冷静自省。

    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2015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高教法,新修正的法律已于61日正式实施。此次修法涉及七个具体条文,全面涵盖了高等教育的方针与任务、高等学校设立的目的与审批权限、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以及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等关键问题,对推进高等教育领域依法治教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高教法,提高依法治教水平。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央反复强调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这是释放教育活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总闸门。要按照高教法的要求,中央向地方放权,扩大省级政府高等教育管理统筹权;政府管理部门向高校放权,使高教法规定的高校办学自主权能落到实处。二要依法治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各个大学普遍制定大学章程和完善校内规章制度建设的同时,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章程核准后的执行机制建设。章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保证章程在高校管理和办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话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进而向普及教育迈进,昔日的“象牙之塔”变身为“大众之厦”。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实现由大到强,必须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一是要强化育人为本。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根本标准。高校在“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强化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有些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却不断被弱化,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践条件还非常薄弱,少数大学,特别是一些非研究型为主的大学也在搞论文数量导向,最后“论文为本”取代了“育人为本”,干扰了教学工作,实际也割裂了学术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巩固教学的中心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只是空喊口号,而是要有具体的措施进行保障,以有力的措施引导和激励教师真正重视教学、投入教学。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也要主动融入教学活动,否则科技创新也难以持久和真正达到高水平。二是要注重内涵发展。建新校区、盖新大楼、买新设备,扩大规模、争取项目,也许重要,但这些只是提高质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现在我们要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内涵建设上,实实在在地把更新教育理念、做好教育教学、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三是要注重特色发展。不可否认,现在仍有一些学校迷恋扩规模、上专业、改校名、提规格,或求全求大,殊不知只有立足实际、找准服务面向、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才能真正找寻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李克强总理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指出:“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竞争力,我们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要继续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一流。四是要改革质量评价体系。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我们目前是评价死的知识有办法、有招数,评价活的能力需要加强、提高。我国学生知识体系较为完整,然而创新意识非常欠缺,这同我们的评价体系有很大关系。教育部从强化高校自我评估、政府质量监管和社会评估三方面入手,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效果是好的。去年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第一次全方位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情况,也是教育部门开展对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的一次有益尝试。

    第三,发挥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重要作用,发挥高校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于一体的优势。一是要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现在的教育在知识传授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上还有很大改进余地。不能只懂标准答案,要学会提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要有批判精神;不能只会坐而论道,要有创新创造。高校要多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要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与企业加强合作,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继续增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占全国科研机构总量的七成以上,科研人员占六成以上,承担的课题项目总数也远高于其他科研机构,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和发表科技论文的占比都达70%。这说明我国高校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高校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基地,在国家科技攻关中担当着主力军,发挥了核心作用。要全面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挥高校人才汇聚、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的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增添活力。同时,高校也要更多地注重社会服务,这方面可为的余地也很大。三是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要给教师和科研人员合理的待遇保障,为他们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和科研。

    第四,深化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高考包括考试和招生两个环节,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社会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为大学招生服务这一范畴。社会对高考寄予太多期望,希望高考能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选拔人才、促进社会纵向流动,乃至维护社会公平方面起到作用。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兼顾育人、选才、公平,回应了社会关注。目前高考改革已全面铺开,教育部门应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措施。高考改革,一是要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高教法规定的高校办学自主权里很重要的一条是招生自主权,要通过改革赋予高校真正意义上的招生自主权,让高校能够按照自己的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取人。二是要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历史原因形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平衡,部分省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各省高考录取率存在差距。近年来,教育部实施了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专门安排增量向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录取率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招生。这是一件有助于缩小区域间高等教育入学率差距的好事。但要解决公平,关键还要从基础的教育资源配置上入手。

    第五,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

    一是要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财政支持,加强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帮助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在这方面,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一些很好的做法,试想如果不是当年在中西部布局建设了一批高等院校,今天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困难得多。同时要鼓励地方高校从实际出发,合理定位、突出特色,更好地服务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在实践五大发展理念、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方面履行自己的社会服务职能。二是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实施各项人才计划时,优先支持中西部高校,并适当给予倾斜政策。对口支援的工作模式还要继续加强。

责任编辑: 马冬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