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走进青海,哪些亮点值得回眸?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第19期

    98日,本刊记者来到织合玛乡寄宿制小学,记者看到五星红旗在学校高高飘扬,活泼可爱的学前班和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孩子们在爱心厨房吃晚饭。图为三年级学生达日措吉。摄影/刘娴

    走进青海深入采访,青海行中哪些亮点值得回眸,哪些情景令人铭记?下面是中国人大杂志记者一行珍藏和挑选的几个片断。

    高原上的“两室一平台”

    “镇里专门腾出办公室作为人大代表联络室。”铜普镇人大主席权炳兴告诉记者,“我们不仅有固定的代表联络室,而且办公设备齐全,还建立了代表联络微信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代表工作。”在铜普镇人大代表联络室,记者看到代表活动制度、代表学习制度、联络室制度等规章制度都挂上墙,一目了然;档案柜里整齐摆放着代表履职的各类台账档案。

    记者在青海省走访时看到,青海的各州市、县(区)级人大常委会正按照青海省人大的统一部署,积极建立代表接待室和代表联络室,并建立健全“代表履职网络平台”,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高原上的代表工作有了“根据地”,乡镇人大工作就有了根基。有了场所,代表与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群众对代表更加信任,代表履职更富活力,作用发挥更加充分,群众合理诉求就能得到有效解决。

    让人大“常规动作”更接地气

    提建议,将农牧民的心声反映出来,是高原上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在互助县蔡家堡乡,代表多年的不懈建言终于让旱地冒出自来水。

    十年九旱,是对互助县蔡家堡乡气候最形象的表述。在这里,年平均降水量仅约350毫米。干旱气候让吃水成为蔡家堡乡的头号难题。多年来,村里的人畜饮水全部来自雨水,天上的雨下到地上,再淌到水井或水窖里,村民们才有新水可供人畜饮用。

    看到这种情况,县、乡人大代表在近几年召开的人大会议上每年都积极建议修建自来水管道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经过人大代表东奔西跑、多年的不懈推动,结合国家相关政策项目支持,终于在今年解决了蔡家堡乡的人畜饮水问题。除了国家投入的建设资金,乡上每户百姓只出400元便实现了自来水通到自家。

    今年5月,蔡家堡乡所有村全部通水。通水的那天,所有村庄都沸腾了,各村在水龙头上搭红放炮,很多村民还自掏腰包摆酒庆祝,热闹红火地像过年一样。村民们每人拿着一个大碗,接了清澈的自来水喝。蔡家堡乡乡人大代表李发泉告诉记者,通过自己的不懈坚持,让百姓们在家里就能吃上水,他为自己是一名能为百姓真正谋福利的人大代表而骄傲。

    在另外几个乡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代表培训、调研视察、建言献策等人大“常规动作”在高原基层都已遍地开花、坚守做实。

    创新实践让代表有了忙不完的事

    在铜普镇,记者看到,铜普镇以“重常规、善创新、抓落实”为工作思路,实现了乡镇人大工作新突破。突破的法宝,就是为充分发挥闭会期间代表作用,创新推出建言簿、履职手册与恳谈会等一系列好做法。

    如何解决乡镇人大务虚多、务实少,人大代表开完人代会就散、作用难发挥的难题?铜普镇强化了代表履职能力,印制了《人大代表履职手册》,代表在闭会期间所收集的群众意见和诉求、为民办实事、处理矛盾、调解纠纷、重点项目视察等履职情况都详细分类记录在案。同时还创新代表建言载体,每月初向镇域内所有人大代表发放《建言薄》,将所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诉求填写在上面,镇人大对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后交由镇政府办理,并将办理情况及时反馈代表,努力做到“上月提出、下月答办”。而且还改进人大工作方式,镇人大主席团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召开代表恳谈会,现场办理答复代表闭会期间建议。

    权炳兴告诉记者,铜普镇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大代表的助力推动和保驾护航。如今,小到环境卫生整治,大到镇区发展规划,都凝聚着全镇人大代表的智慧和心血。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工作,让镇人大和代表们有了忙不完的事。

    中国人大杂志记者亲眼见证了恳谈会上代表与县乡政府部门负责人你一言我一语、现场办理答复代表建议的生动情景。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有,恳谈会不仅当面答复代表闭会提出的建议,代表们还及时提交了新的建言簿,建言簿上写满了新的建议。镇政府和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能当场答复的就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带回去处理,并约定两个月后的恳谈会上正式答复,确保代表每条建议都有答复,提出的问题件件有回应。代表们在闭会期间的建言履职,就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推动铜普发展和民生改善。

    在城镇里生活,在草原上放牧

    农牧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要加强培训、监督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落实情况、关注高原水电路和通信网络的畅通、高原牧区孩子们的学前教育要跟上……在高原一路倾听,记者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海县乡人大代表的关注点也与时俱进发生着变化。

    青海的牛羊是一大特色,“青海的牛羊吃的是冬虫夏草,喝的是矿泉水”,这是人们对青海牛羊的有趣编排,很多青海人也经常挂在嘴边。

    98日,本刊记者在织合玛乡采访。摄影/ 刘娴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织合玛乡的牧民们告诉记者,如今,在青海牧区,越来越多的羊群从草场走向饲舍。于是,从牧民游牧到定居,从牲畜散养到圈养,草原生活正在悄然改变和进步。以前政府扶贫是用母羊帮扶贫困户。每户给几十只母羊,让牧民们自我发展,两年后抽回母羊,滚动帮扶其他贫困户。但随着草原上畜牧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这种给牧民分散养殖的帮扶方式,也已慢慢发生变化。

    现在许多牧民们被高原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聘用为工人,负责管理合作社的羊。同时,还可通过购买羊入股合作社,获得分红提高自己的年收入。如果合作社发展畜牧产品的深加工产业,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也能带动当地牧民就业增收。

    “现在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手头宽裕了,眼界也宽了,大家希望能够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比如,住在坚固结实的房子里;外出有宽敞的马路,门口有超市、网吧、电影院;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学,接受良好的教育;老人病了能在家门口得到及时救治。城镇能满足我们现代化生活所需。”互助县林川乡人大代表王志顺、天峻县新源镇人大代表吉措扎西等也纷纷对记者讲起这些变化。

    “但我们牧民的根还在草原上,我们离不开泥土的气息,离不开牛羊。最理想的生活就是:老人孩子在城镇生活,年轻人夏天去草场放牧,冬天回城镇打工。”人大代表吉措扎西说,“有些牧民已经在城镇生活,我的愿望是让所有牧民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播撒光明的使者

    在互助县蔡家堡乡,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代表的身影。人大代表跟踪监督了扶贫整村易地搬迁、高原美丽乡村、人畜饮水工程、道路硬化工程、秋春两季农作物覆膜等地方重大项目建设,为老百姓解决发展的后顾之忧。

    大通县朔北乡人大组织代表开展“访民情,解民意”活动

    在互助县林川乡,代表们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播撒光明的使者”。2009年,对林川乡巴扎村的村民们来说是记忆犹新的一年。在这一年,山体滑坡导致村内大量房屋倒塌,村民们不得不含泪离开这片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土地,整体搬迁到周边平坦而安全的地区。然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2009 年至2013年整整四年,巴扎村的村民们都因为新址未通电而深深苦恼着。在现代社会中,电已经和空气、水一样,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为了维持生产、生活,很多村民或私自从高压线分连电线到自家,或凭关系从其他村村民家接电。两毛七每度的电费,这些村民硬是要交一块钱!除去高昂的电费不说,私接电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不仅容易断电,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发生。

    接到巴扎村村民反映的情况后,林川乡人大代表们从2009 年到2013 年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提出希望为巴扎村新址接通电力的建议,并多次与乡人大、县政府进行沟通。巴扎村的电力问题一直牵动着互助县人大常委副主任李美艾的心。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除了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李美艾与乡人大工作人员更是多次前往海东电力局反映情况、做电力局的工作。在代表们和县乡人大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2013 年年底,互助县政府为巴扎村作出电力连接的规划,并在2014 年实现全村通电。“代表们就像这电一样,为我们带来光明!”一位巴扎村村民激动地对记者说。

    在大通县桥头镇,八一社区主任周敏告诉记者,她在2011 年当选为西宁市和桥头镇两级人大代表。虽然当代表时间不长,但她为百姓们做的实事、好事却不少。宁张公路收费站的取消就是一件。宁张公路是国道227 的青海段,连接着西宁市与大通县,是往返两地的重要通道,也是著名古代“丝绸之路”的南线。宁张公路建成已有多年,自通车之日起开始收取过路费。在平时下基层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很多群众向周敏反映:“ 这条路都收了几十年费了,成本早就收回了。一般低速公路都不收费了,咱大通到西宁咋还收费呢?”之后,周敏对周边乡镇的低速公路收费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其中很多都已取消。当时正值公路收费改革,周敏很快将取消宁张公路收费站的建议上交,不久后就得到政府批准取消收费站的答复。该收费站于建议提出的第二年被取消,这极大地便利了百姓们的出行,很多居民还曾上门对周敏表示感谢。

    在天峻县,说起县乡人大工作和天峻县近些年的变化,天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世军向记者讲述起来便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话。从牧民定居点到牧民娃娃们的教育,从草原通电到牧民看病报销,哪个方面都有故事。他告诉记者,草原上的牧民们勤劳朴实、正直豪爽。他们热爱这里的草原与山川。基层人大工作者和人大代表真心为民,代表积极建言解决百姓难题。如今,代表建言推动了村上居住条件的极大改善和产业扶贫、培训等方面的跟进,让村民们增强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正插上翅膀,展翅高飞呢!

    铜普镇人大主席团成员与牧民群众亲切交谈

    在青海采访,感受高原精神。此言非虚。比如,此次采访来到的天峻县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唯一的纯牧业县,平均海拔4000 以上,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属于国家五类边缘艰苦地区。新源镇虽是天峻县县城所在地,仍让记者明显感觉到这些高原特征。记者在采访途中赶往新源镇人大四层会议室时,镇里面的工作人员特地叮嘱,爬楼不要太快,每上一层最好停一下,不然容易引发高原反应。采访组成员刚开始还能适应,但爬上三层时就开始有些不适,放慢脚步的同时记者心里由衷感慨,“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开展各项工作,真不容易!”记者在那边短暂采访几天,也出现了头晕、恶心、气喘等高原反应。陪同我们到天峻县各乡镇采访的刘世军是汉族,但长年的高原生活已让他的脸庞有了“高原红”。记者们内心也已被高原净化并深深打动。

    (文/本刊记者 王萍 王博勋 李小健)

责任编辑: 马冬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