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问答间的良性互动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第15期

    2013 12 27 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进行专题询问。摄影/廖攀

    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牵动人心。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推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共同富裕。为积极回应百姓关切,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第三次专题询问,将主题锁定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2012年农村贫困人口的数据是否准确?”“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201312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受张德江委员长委托,吉炳轩副委员长主持联组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王胜俊、陈昌智等悉数出席会议。国务院扶贫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八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专题询问只有短短两个多小时,但常委会组成人员提问抓住要害,不断追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思考,答得认真。此次专题询问问到要害,问出实效,每一个问题都旨在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更好发展,让会场内外感受到了人大监督的力量。

    会议上,提问题、听回答、抒体会、献诤言,与会常委会委员发言十分踊跃。辜胜阻委员第一个提问,问题十分尖锐。“如何打破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恶性循环,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辜胜阻表示,一些地方政府要政绩的时候戴“富帽”,要利益的时候戴“穷帽”,把“贫困帽”当作宝贝。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扶贫政策缺乏退出正激励机制,不退有好处,退出没好处,所以一旦当上贫困县,群众、干部都不愿意退。对此,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提出要改进贫困县的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GDP向主要考核扶贫工作成效转变。同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扶贫重点县退出机制。

    陈光国委员提问,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明确规定缩小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的目标任务,有关部门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扭转差距扩大的趋势?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晓滨表示,我国扶贫力度逐年加大,有关部门制定连片地区开发规划、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计划等,都取得很好效果。下一步将在政府引导下,整合市场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扶贫。

    地方扶贫配套资金如何到位也是专题询问的一个重点。马志武委员表示,“有些项目尽管批了计划,但是无法开工。这样财政薄弱的状况,怎么实施精准扶贫?”

    问题的背后,是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健康发展的关切。基于共同的态度,相关政府部门的回答同样精彩。

    刘晓滨回答说,“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和特殊落后地区,我们要求县以下不再配套资金,这个政策已开始执行。”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也表示,财政除了扶贫资金外,还有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财政部门将在继续加大投入基础上,撬动社会资金加入扶贫工作。

    治贫先重教,对此,国家有何举措?陈秀榕委员提问,“目前,贫困地区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比全国高3.6个百分点,孩子辍学现象有所增加。如何消除贫困地区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并解决贫困地区孩子特别是女孩辍学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为保障贫困地区孩子享受同等教育,教育部启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远程教育等多项工程,会同发展改革委等编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在消除贫困地区劳动力文盲、半文盲上,教育部把重点放在15岁至24岁的人群,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家庭理财等培训。”

    疑问在询问中化解,共识在互动中形成。媒体评论称,人大就国务院关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不止于一般询问的解疑释惑,而是在你问我答、你来我往之中实现监督机关与执行机关的互动,探讨深层次问题,探索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推动中国凝心聚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从而实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文/本刊记者 王萍)

责任编辑: 马冬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