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把握“弯道超车”新机遇

——《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建设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审议纪实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5年第13期

    6 29 日, 在青岛宝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对智能码垛机器人进行整体检测。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高新区抢抓“ 工业4.0 和国家推动“两化融合”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摄影/ 解豪

    在日前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工信部部长苗圩作了《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建设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阐述了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两化”深度融合工作进展情况及成效、当前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新形势以及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他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围绕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竞争日趋激烈。要准确把握当前两化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重塑国际竞争优势。

    审议中,常委会委员对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吴晓灵委员说, 中国经济现在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新机遇,苗部长所作的报告和现在国务院特别推行的“互联网+”,就是顺应了这样的一个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果我们能够捕捉好这样的一个机会,运用好这样一个机会,对于未来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都是非常有益的。

    章沁生委员强调要把握好趋势,不偏离社会发展方向。“什么是趋势?趋势是连接现实和未来的纽带。”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它代表着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方向。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为此,中央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是一个战略方针,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实现我们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为适应新趋势,争取竞争优势,章沁生委员指出必须有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正确的战略指导来源于理论成熟。信息化是反映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信息化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重要的历史阶段,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比这个进程相对是短浅的。我国还处于一个过渡年代,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我们面临双重任务:一个是工业化进程要加速,用信息技术推动工业化改造;一个是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发展信息技术,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如何使我们不失机遇,能够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世界发展同步,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回答。”

    “‘两化’融合的工作重心是什么?”这是侯义斌委员提醒大家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到底是信息化建设还是‘两化’融合,最后完全确定重点是在‘两化’融合。为什么要‘两化’融合呢?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在速度和规模上是在全世界走到前面的。比如我们国家的网络建设,IPV6 的下一代互联网,还有物联网,还有3 月份总理在‘两会’上提的‘互联网+’。‘互联网+’是中国人提的,国外没有人提这个概念。我们国家是因为我们体制的特性,政府在推动这件事情以后,力度和效果、速度都是非常大的,因此在这项工作当中,信息化建设本身问题不突出,但是‘两化’融合的问题很突出。”“‘两化’融合就是在工业化当中怎么样融入信息化,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新兴的工业当中,怎么样引入信息化,我想这个问题是好解决的。现在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益和效率,大家都知道,在新的工业发展当中,这种情况做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但是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第二个问题,即传统工业和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我们这次‘两化’融合的重点,是核心。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把过去几十年当中形成的工业产业用信息化进行改造,达到21 世纪的发展要求,提高效率和质量,这是我们‘两化’融合的重点。”

    在“两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着“政府很热,企业很冷”的现象。“现在‘两化’融合是国家意志,写进了国家的规划,但是国家的意志如何变为企业的行为非常重要,企业才是‘两化’融合的主体。”辜胜阻委员指出,关键的是如何营造“两化”融合的环境,让做实体经济的人能致富。“创新做实业能大富这样一种环境,让企业有利可图,企业才会主动积极地去推进‘两化’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张国晖建议,在关键技术上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扶持的力度。“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关键技术的攻关很难,很重要,这不是一般小企业能做的,因此需要财政支持。”另外,对通常的小微企业,包括成长性很好,科技含量很高,潜力很大这样的企业,应该通过其他措施推进。“建议最主要的措施是税收措施。有人说用财政措施好不好?不好。这会带来很大不公。那么多的小企业,怎么知道这个小企业该支持呢?如果企业众多,应该选择税收为主体的支持措施。”

    车光铁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快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虽然是最有活力的经济成分,但由于生产规模小、资金不足、技术含量低、经营管理分散、创造能力不高等自身条件限制,难以推动信息化和“两化”融合。“围绕加快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技术改造、科技运用、工艺改进、营销转变、人才培养等方面,因地制宜制定具体措施,并适当予以政策和资金扶持。”

    “应该整合信息资源,不要搞部门壁垒、部门分割,要节约资源,信息共享。”冯淑萍委员呼吁。报告中提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数据共享安全隐患问题突出,数据跨区域、跨部门的应用、保护和开发缺少统一规定”,问题抓得比较准,但报告中也提到电子政务与政府核心业务日益融合,金关、金税、金盾、金审、金保等一批国家重点信息应用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政府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网上办事的新渠道”,这是作为成绩来说的。“怎么看待这个事?我们的工程太多了!”

    张兴凯委员建议制定各部委信息(数据)共享规定和标准,实现数据共享。“近年来几乎所有部委都建设了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和网络工程,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包括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信息。这些分布在各部委的信息,很大一部分是重复的、可共享的。现在的信息采集方式,不仅给被采集对象增加很多重复工作,还带来数据分散、信息相互分离的问题。”

    车光铁委员也提出应积极推进公共平台建设,在必要的安全保密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互通,进一步推动政务信息融合和政府服务创新。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制胜的关键是什么?“人才是最关键的”吴晓灵委员的回答获得了普遍共鸣。

    全国人大代表张国晖也指出,“两化”深度融合是一个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事情,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人才力量的不足。因为信息化要融入很多产业,当前没有能够驾驭这方面的足够人才。他建议,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工程来推进,与此同时,还要切实抓好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培育工作,真正解决人的能力问题。

    侯义斌委员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调研组。“调研当中,企业普遍感到面向‘两化’融合的专门人才比较缺。”他建议,教育部研究提出针对“两化”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面向本科的专业和面向研究生学科方面。另外建议工信部考虑在企业和学校里面设立联合的、专门的针对“两化”融合的人才培养基地。

    车光铁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的保障体系建设。“应该说两化融合的目标和方向,就是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和‘制造强国’转变,由此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运用和新经济模式,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还缺乏完整的法律、政策、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在有效促进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科学配置和重新组合的基础上,加强对‘两化’融合所带来的信息安全、网络建设、网络金融、电子商务、科技运用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

    (文/本刊记者 彭东昱)

责任编辑: 马冬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