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两化融合”:政策支撑体系亟须完善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5年第12期

    经过不断努力,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硬件条件明显改善,但在两化融合推进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软件方面是薄弱环节。全国人大财经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题调研报告指出。

    今年2 月以来,全国人大财经委成立调研组,在全国范围内,就信息化建设及两化融合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为6 月底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此项工作情况的报告做准备。

    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实地考察,全面摸清了两化融合的进展情况,指出要在优化资金使用效果、狠抓标准制定、壮大人才队伍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优化资金使用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设立了多项两化融合专项资金,以帮助企业推进两化融合进程。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资金的使用效果,是调研组关注的一个问题。

    调研报告指出,要切实用好政府资金,将现有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和商贸流通等专项资金中针对两化融合的项目统筹起来,统一规划、布局和实施,集中资金办大事。

    资金要集中,因为资金本来是有限的,即使有很多资金,但是分到每个企业也就很少了,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此,资金分配要集中,集中在一个点上,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那样力度才够。参加了专题调研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晋湘表示,专资金分配不能像撒胡椒面,要集中起来办大事。

    集中给谁?关键要看企业的使用情况,看它能不能解决平台共性技术问题。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不管是大中企业,还是小微企业,关键看使用资金的实力,看能不能解决问题,看愿意不愿意努力解决问题,要根据这个情况分配资金。李晋湘说。

    专项资金要解决共性问题,这是国家设立专项资金的出发点。通过共性问题的解决,带动两化融合。李晋湘认为,专项资金的分配不应存在平均主义和不公平的现象。应该是,谁能解决问题,谁有解决问题的优势,就给谁这个资金。

    关于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李晋湘强调首先立项要科学化。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哪些问题最关键,立项实在很重要。立项要公开征求各方面意见,要进行公示,不能是几个部门、几个专家一商量就行。

    在实施过程中,李晋湘指出:第一,目标、进度、投资都要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第二,要看给了投资以后,企业是否达到了目标,做出来的东西是否和产业、效益挂起钩。这两条做到了,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自然得到了保障,资金使用的效果也一定得到了优化。

    狠抓标准制定

    调研中,多个地方有关部门和企业反映,两化融合中的数据、技术等标准规范不统一。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技术标准和统一接口规范缺失,不利于设备兼容、数据共享。由于信息化建设中在数字化改造、产品编码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随着企业的两化融合逐步进入集成提升阶段,信息系统需要更新重构,原来采集的数据面临无法使用的问题,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数据互联共享也难以实现。

    对此,调研报告指出,要狠抓标准制定。要尽快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尤其要做好数字化的基础工作。按照兼容性、前瞻性和开放性的原则,统一各类基础数据、接口等标准规范,缩短标准制定审核发布周期,畅通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代际的数据信息互联互通。

    调研中,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和企业也指出,在两化融合的贯标过程中,存在标准不明确、标准过于宏观的问题。对此,李晋湘表示,应不断完善标准的制定。

    由工信部牵头,对完善两化融合作了两个标准,一个是地域性标准,一个是管理标准。我们去各地看到,两化融合中很多事情都是创新的,刚开始做的事情,大家还不清楚怎么做,所以这个标准极其重要。李晋湘指出,作为一个引导性的标准,要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基础设施情况,有多少光纤,有多少移动基站等,这个标准是必要的,否则做得好还是做得不好大家不知道;第二,是针对企业的,就是企业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情况,比如设计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制造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情况,这是对企业的一个指导性标准,当然不是说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把这些系统搞全了,要根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侧重对具有优势的系统进行建设;第三,要看效果,就是工程实施了以后,会收到什么效果,当然效果是比较难评价的,比如企业今年的利润有多少是属于信息化创造出来的不好评价,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可以评价的,这个标准也应该有。

    标准体系对于企业来说,起到一个指引方向的作用,有些东西还应该是清晰的。另外,这个标准不是强制性的,是指导性的。地方有些同志可能理解为,这个标准是强制性的,有点面子工程的感觉,好像这个分数高了,我的政绩就好,其实完全不必这样理解,这个标准仅仅就是一个指导性的标准。李晋湘强调,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标准,不是强制性的标准,不是拿这个标准来评价地方政绩的好坏。

    企业情况千差万别,比如一些大的企业,像深圳的华为,它就觉得这个标准不适合自己,因为华为的信息化程度早已超过了这个标准,对于这样的企业就应该鼓励它。大企业主要看国际竞争力,如果两化融合程度不高,必然没有国际竞争力;反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两化融合程度一定高。对于两化融合程度高的企业,应该考虑怎样把它的经验进行推广,甚至考虑怎样让它为中小企业提供平台进行服务,而不是用标准去束缚它。李晋湘指出,总之,标准的制定,不能让两化融合成为政绩工程,要让企业实实在在得到好处,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这样两化融合的发展思路才会更清晰。

    壮大人才队伍

    人才是个永恒的话题,人才缺乏也成为两化融合的一个共性问题。调研中,很多企业都反映人才是瓶颈问题,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强、具备专业工业生产知识,既懂信息化又懂相关领域工业化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两化融合专业化信息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善,提供企业智能制造整体建设方案能力严重不够,缺乏针对企业特点和不同阶段需求的信息服务。

    广东省深圳市前海e 站通服务中心,将前海合作区内实施的行政审批、行政服务事项整合于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旨在建立规范、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平台。它的设立减少了企业的时间成本,使效率大幅增高。图/CFP

    我们应该更为深刻地看待人才问题。两化融合需要既懂信息化技术,又懂专业技术和管理的复合人才。但是人才问题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人才梯队、人才团队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引进一两个复合型人才就能解决问题,那就简单多了。李晋湘指出,两化融合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操作智能设备的人,他也是人才。从顶层设计的科学家、工程师到实际操作的技师、保障人员,整个人才团队要过硬,事情才能做好。我注意到,一些票房很好的电影,演职人员字幕里还有保洁的名字,这就是一种团队意识。

    对于两化融合人才的培养,李晋湘指出,一方面要在工作中一边干一边学,让专门做信息化的人和专门做专业技术的人在一起工作;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有关两化融合专业知识的培训。

    培训一定要是两个方面的培训,一个是知识的培训,一个是技能的培训。知识的培训不等于技能的培训,有了知识的培训,还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现在更多地是缺失对于技能的培训。李晋湘说,比如游泳,游泳的理论知识很简单,学习起来很容易,但是光有理论知识也不能游泳,必须得通过实实在在的训练才能掌握这种技能。人才是实践中干出来的,不能光说我们有多少博士、硕士,在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多给他们实际工作机会,并且容忍失败,人才就在眼前,需要多少,就有多少。当然参加学习也是很必要的,但是光说不练是不行的。

    调研报告也指出,要壮大两化融合人才队伍。推广在企业设立首席信息官的制度,支持企业之间成立首席信息官协会。围绕两化融合需求,加强基础科研类、信息技术应用类、智能生产技工类等人才培养。加强重点院校、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战略合作,建立长期人才培养、交流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开设两化融合新专业或新学科。做好现有产业工人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吸引和使用政策,完善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以及创新风险共担和收益分享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

    (/ 本刊记者 张宝山)

责任编辑: 马冬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