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掌控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5年第12期

    广东省佛山市利讯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专业于机器人在通用工业的应用系统开发、推广以及通用工业应用的设备智能化、自动化系统。图为5 7 日,该公司技术人员在车间内对机械臂进行路径调试。图/CFP

    2013 4 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这个由政府出资、注重中小企业的工业40”计划,背后是德国工业界面对信息时代的巨大预测。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之际,美国提出了设计创新与数字制造,英国提出了领先的技术网络和创新中心,荷兰提出发展高端技术战略,而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国的国家战略,是我国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战略举措。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 计划,事实上,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从产品到品牌,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变背后,都有着工业40”的背景。在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一方面,我们可以广泛借鉴世界先进工业技术和转型经验;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必须在核心技术方面下大功夫,实现突破。

    核心技术等于话语权

    今年1 月,世界顶级安全软件评测机构AV-TEST 发布了2014 杀毒软件年终成绩榜,我国360 自主研发的QVM人工智能引擎初次参赛便排名世界前列,一举打破了欧美厂商在该项权威评测中的垄断地位。这是国产自主杀毒引擎在国际权威评测中取得的最好成绩,标志着我国的杀毒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近几年,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信息技术攻关,我国在核心芯片、操作系统、高端服务器、网络设备和网络基础服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国产通用CPU 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集成电路设计水平达到28 纳米,45 纳米技术用于大规模生产;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数次排名世界第一,辐射带动了国产高端服务器和海量存储系统的自主发展;TDSCDMA(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和TD-LTE(中国主导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成为国际主流技术标准,推动覆盖了标准、芯片、系统、终端、测试、应用等完整产业链的形成。

    但总体来看,我国两化融合核心技术自主能力依然不强,对国外依赖程度仍然很高。软硬件产品、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主要为欧美日韩企业所掌控。如工业软件、工业控制芯片、数控装备和工业机器人等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不足,缺乏交叉融合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机制,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机器人和高端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的80% 以上市场份额被国外产品占领。国内信息化技术产品与国外主流产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国产化替代成本较高且性能稳定性差,两化融合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话语权。国际标准制定中的静默,企业大而不强的现实,都向我们传递出一个令人扼腕的事实,没有核心技术只能受制于人,而这也是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大量企业以引进技术、组装生产为主,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 以上,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在对未来发展具有关键、颠覆性影响的重大技术创新上,欧美国家的领先优势和我国的弱势地位形成鲜明对比。

    攻克核心技术如何破局?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既是顺应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体现。我们要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统筹考虑我国制造业发展需要,创新机制、突出重点,抓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力争在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智能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针对我国工业基础能力不强的问题,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推广典型经验,着力解决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缺失问题,力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促进我国工业基础能力迈上新台阶。

    组织开展基础技术攻关

    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的先导和源泉。大量的核心技术的背后,其实都是长期基础研究的积累。没有基础研究的长期储备和雄厚积累,技术创新与突破、应用与开发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加大对基础和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基础和前沿研究投入占科技投入的比重, 优化投入模式,建立基础研究投入的长效机制,给予部分研究人员持续稳定的支持, 鼓励潜心研究。依托高水平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批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中心,稳定支持和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潜心研究的优秀人才和团队,提高我国基础和前沿研究能力。改革评价体系,为从事基础和前沿研究的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长期潜心研究的环境。并通过稳定支持,提高他们的收入,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要用好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那些耗时较长、投入较大,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成效的基础性、共性技术研发,如操作系统、工控系统、集成电路等,攻克两化融合技术瓶颈。

    加大国产装备替代的推进力度

    制定国产化装备采购的优惠政策和补偿机制,引导各行各业两化融合首选国产装备。

    中国电子科学技术集团副总工程师李晋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加大国产化替代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有的部门和企业不愿意用国产制造,认为没有国外的好用,从长远看,是十分有害的,越不用越没有机会改进,没有改进就永远不行,归根到底是眼界和大局协同问题。

    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为鼓励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12 年年初,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国资委联合下发了《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2012 年版)》;年底,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12年调整)》。不断完善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旨在支持企业引进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技术设备,助推产业升级,为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购置国产设备提供公平、合理的外部环境,并且有效兼顾了上、下游产业以及装备制造和使用部门的需求。

    随着IT 业和互联网发展的突飞猛进,IT 核心技术和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且迫在眉睫。IT 核心技术和信息安全等问题已从产业上升到关系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得到更高层次的重视和关注。《中国IT 产业发展报告(2013—2014)》显示,国外品牌操作系统占据中国超过90% 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数据库所占市场份额不到5%。如何突破外国IT 企业的知识产权壁垒,成为中国IT 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强化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以各类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为重点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知识管理、服务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类自主创新机制,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源合作、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体制、新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

    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破除部门分割的局限,充分发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筹职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

    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要在市场需求引导、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人才激励、科研诚信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力量。要制定和完善以创新为内核的产业、科技、知识产权、贸易、财税、金融等政策,着力推动其有效衔接,尤其要重视制定和落实与促进市场对创新需求有关的政策。

    要继续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参与重点工程建设,建立企业出题、先行投入、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科研项目形成和支持机制,支持骨干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大先进技术收购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2014 6 10 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未来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核心在于加快推进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而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成败关键。

    (/ 本刊记者 彭东昱)

责任编辑: 马冬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