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两化融合”要在“深度”上做文章

——专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邵宁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5年第12期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两化融合”战略正在成为激活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推动“中国制造”更新换代的新的强大引擎。

    今年2 月份以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邵宁率领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专程就“信息化建设及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赴湖北、天津、广东、陕西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当前,“两化融合”发展面临哪些新形势、新任务,呈现出怎样的新趋势、新动向,未来将从哪些方面更好发力?近期,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邵宁副主任委员进行了专访。他结合此次调研,提出,“两化”应在“深度融合”上下文章,并就核心技术攻关、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定位、人才培养等重点问题深入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早在党的十六大,我国就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如今,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您看来,这一决策性提法的转变,背后有哪些新的时代内涵?

    邵宁: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体现出中央长期以来对信息化和工业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带动”“促进”变为“深度融合”这背后是国际产业技术革命新的蓬勃发展,也是我们对工业化认识的不断深化。新的产业技术革命催生了新的商业和制造模式,随着3D 打印等加工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模式兴起,制造方式、营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业与后续增值服务、解决方案提供等服务业的融合更加紧密,产业融合、跨界经营成为常态。可以说,信息化已经改变了全球工业化的面貌,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带动和促进的关系,更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了,“深度融合”恰逢其时。

    记者:全国人大财经委此次专题调研的目的何在?其间所见所闻令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邵宁:为了配合第十五次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国务院“两化融合”专项工作报告,财经委提前对相关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一个专题调研,目的就是察实情、出实招。在调研过程中,感到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情况还是比较令人鼓舞的。一些新兴企业通过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在创新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很多技术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两化融合”改造,重新焕发了活力,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营销模式打开了市场。

    这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两化融合”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两化融合”能够使稳增长和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用传统产业转型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大的市场。这次常委会决定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 两化融合”工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及时的。

    记者:核心技术对国外依赖程度较高一直是“两化融合”发展的软肋,请问应从哪些方面重点突破,解决这一问题。

    邵宁:核心技术关系到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关系到国家信息和经济安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工业软件、机器人制造等很多细分市场都被几家国外企业垄断了,国内企业很难与其竞争。并且这些产品都有自身的技术壁垒,容易形成依赖性,一旦企业开始信息化时购买了特定厂家的产品或服务,之后再想调整就很难了。在一些最核心的领域,国外还经常通过禁售等措施,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比如最近美国就决定禁止向中国4 家超级计算机机构出售“ 至强”芯片。因此,在一些核心技术上,必须要力求突破,将产业的“ 心脏”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在国家层面组织开展基础技术攻关。一些耗时较长、投入较大,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成效的基础性、共性技术研发,光靠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政府投入。应当统筹用好科技重大专项,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投入力度,力求在几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二是加大国产产品替代的推进力度。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市场开放要有度,要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审查制度,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华为的很多产品进美国、进印度都是举步维艰,但是我们的军工、政府、银行等市场却大量被外国产品占领。要把这些领域作为国产软件、硬件和国家标准的第一市场,使之尽快成熟起来。

    三是强化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以各类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为重点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知识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类自主创新机制,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

    记者:实践中,一些企业反映,政府做了大量促进产业发展的事情,但感觉对发展环境的培育做得还不够,企业主体地位还不突出。您认为,在“两化融合”发展中,政府和企业应处于怎样的角色和定位,如何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邵宁:“两化融合”的主体是企业,光政府吆喝没用,关键是要得到企业的认可。怎么做到政府不缺位、不越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两化融合”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对于企业来讲,盈利是第一位的,因此必须让企业真切感受到“两化融合”带来的好处,才能将其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应当加强“两化融合”典型案例的宣传,对企业的相关投入给予普惠性的政策优惠,让企业能够舍得投钱。另外,在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两化融合”专业性很强,企业靠自己的力量往往找不到门道,不知道从何入手。所以,也要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使每个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融合发展。这方面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作用,鼓励行业共性资源建设,通过互助式的试点示范、诊断帮扶工作,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政府要在规范相关市场行为的基础上,为企业发展创造环境、提供服务。现在主要是在法治、标准、人才、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欠缺,需要尽快“ 补课”。“ 两化融合”是一个国家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在工作开展时,各部门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加强统筹协调。这靠某一个部委是难以做到的,需要有一个专门机构对全局进行统筹协调,实施有力的组织领导。这样能够将各部门分散的资源和有限的力量进行集中整合,制订操作性强的“两化融合”顶层设计方案,进一步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

    记者:“ 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离不开专业人才,但现在这种既精通企业业务,又掌握信息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这也已经成为制约“两化融合”一大瓶颈。通过调研,在您看来,从壮大人才队伍方面,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邵宁:这个问题在调研中确实反映比较多。在我们看来,人才的问题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培养出人才。围绕“两化融合”需求,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开设“两化融合”新专业或新学科,加强重点院校、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战略合作,做好现有产业工人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打好人才培养的基础。二是要有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可以通过创新人才吸引和使用政策,完善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以及创新风险共担和收益分享机制,使人力资本的优势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要让人才互相交流提高。我们在重庆调研时,发现当地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做得很好。政府支持企业设立首席信息官,使信息化的主管领导进入决策层,又在全市成立首席信息官协会,让这些信息主管能够定期交流座谈,相互促进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多搭建一些这样的平台,就能使人才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 本刊记者 张维炜)

责任编辑: 马冬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