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询问:问出人大权威
2014 年12 月28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张德江委员长主持联组会议。摄影/ 丁林
201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三场专题询问。纵观这三场专题询问,用“量少质高、稳中有进、关注热点、贴近民生”等词语来概括不失准确。但如果要更为精确的表达这一年专题询问的效果,那一定是:“ 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
规格高,阵容强
2013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首次主持专题询问会议。此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两次到会听取意见。国务院也十分重视专题询问,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到会应询的部委“一把手”达20 人次,副部长29 人次。
2014 年,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接过专题询问的枪”,积累经验后,将其升级再造成“威力更大、火力更猛的炮”。第一次专题询问,到会接受询问的部委“一把手”有11 人之多,创下历史新高。如果仅仅是政府部门“一把手”参加确实不能说“新意十足”,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两次主持会议,副总理马凯到会应询,可以说人大和政府都“蛮拼的”!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国务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参加审议和询问。一天之后,张德江委员长主持对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的专题询问。
“作为监督者和被监督者,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分工不同,今天就是要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共同推动,把全国人民关注的城乡社会保障工作做好。”“社保是真正关心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今天的会议要取得实效,决不能走过场、走形式。”张德江委员长在主持专题询问时,在对问题进行提炼说明、在问题应询后对回答的深入浅出的解释,以及对应询者风趣幽默的肯定与建议,不仅让与会者感受到专题询问的“严肃、活泼”,也彰显出全国人大常委会不仅和百姓的联系更紧密,而且是与百姓心声“同频共振”。
特别是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率领人保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负责人到会回答询问,让每一位委员都感到了国务院接受监督的诚意。2014 年的专题询问渐入佳境,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成为盘活人大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表明了专题询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题目新,话题热
细数2014 年的三次专题询问,询问内容在着眼于主题重大、关系国计民生的同时,还结合了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单论任意一次专题询问,都显示出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中,人大监督的“制度刚性”。
确保简政放权“于法有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部署的重要改革,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确定的重要任务,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督促和支持政府依法推进这项工作,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新农村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农村群众。农业强不强、农民富不富、农村美不美,这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紧密相关。在分组会议专题询问时,有六十余名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就粮食生产、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三农”资金整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改革、农村民主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话题,争相发表意见,提出问题。
问诊社保体系建设,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作为201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的收官之作,不仅是为老百姓的社保发展“问诊把脉”,而且是为了推动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专题询问中,提问委员与应询政府相关负责人争先恐后的“抢话筒”表达和踊跃发言,让每一位与会人员都感受到了会议的“热度和强度”。
人数多,问题广
过去几年的专题询问为有效利用时间,在提前报名的基础上,大致确定6至8 名委员进行提问,提问人在有关政府部门回答不清楚、不完整时可进行追问、补问。经过2013 年的经验总结,未报名提问的委员也可就不懂之处和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无形中增加了提问的人数,问题的广度,既确保了询问能够问出实效,又防止出现彩排、预演、对口型、念台词等形式主义现象。
“当前的简政放权,下放的比较多,取消的比较少,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放责不放权,还有部门之间的放权不同步等。请问如何防止重数量、轻质量,部门各自为战,提高简政放权的质量和实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薇的发言,直指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问题。“对于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国务院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地方政府做好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监管以及监督工作?对明放暗不放、打折扣、搞变通的乱作为,怕出乱子、推诿扯皮、只喊不动的不作为,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如何不让权力‘乱作为、不作为’”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龙超云的关心所在。
“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重复交叉投入现象比较多,存在不必要的浪费。”如何整合用好涉农资金,在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杨琼看来非常重要。“改革最主要是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在农业上土地制度的改革一直是备受人们所关注和讨论的。请问有没有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如果涉及了,情况是怎么样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许为钢说。“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有照搬城市大拆大建,赶农民上楼,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文化特色消失速度很快等等,请问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有什么措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涛问。
“养老保险基金应当实行全国统筹,但是目前这项工作进展缓慢,这是为什么?难点到底在哪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把目光专注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统筹问题。同样关注养老保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列举出我国养老问题面临的几个世界之最:一胎化、少子化的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可能是世界最快的;国企改制一部分人提前退休,职工实际退休年龄可能全球最低;缴费年限全球最短;养老金并轨后,总理和农民工在一种制度下养老,体制内群体差异和地区差异世界最大;养老金并轨需要大量的资金流入,改革转制的成本全球最高。面对多个“世界之最”,辜胜阻针对未来养老保险金缺口提出自己的问题,“民众最关心未来养老金的稳定性。未来十年或二十年养老金资金有多大的缺口?”
纵观三场专题询问,问答双方都表现出的直面与坦荡,加深了彼此对难点工作中关键问题的认识,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有利推动了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有针对性地做好下一步工作,也让社会各界看到了人大的责任与政府的担当。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 年的专题询问会中,多次出现列席的人大代表获得提问机会,标志着参加专题询问的人员参与度再次扩大,这也是张德江委员长提出的“加强常委会与代表的联系”这一重要课题的生动实践。
在最后一场专题询问结束前,张德江委员长再次强调,开展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对“一府两院”工作监督职责的重要形式,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改进和完善专题询问工作,进一步完善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增强专题询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推进专题询问的规范化、机制化、常态化。要认真研究、统筹安排好201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工作,充分发挥专题询问在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审议“好声音”: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吴晓灵指出,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代表国务院到人大作报告并到会应询,在我印象当中是这些年以来的第一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气象。总理和副总理都是人大投票决定的,应该对人大负责。
(文/本刊记者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