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珍藏半个多世纪的民主记忆(三)

——寻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4年第23期

陈舜瑶:基层代表占很大比例

本刊记者采访陈舜瑶(右)

记者一直特别期待着对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陈舜瑶的采访。首先目前健在的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已经为数不多。记者的特别期待还有另一层原因,陈舜瑶是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的夫人。多年来,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宋平始终非常低调,多数人对他们夫妇的了解很少,甚至略显神秘。提前几分钟在客厅等待,出乎记者意料的是她家客厅竟然如此简朴。老式的平房宽敞亮堂,一圈沙发,两排椅子,有点像小会议室。沙发、椅子和茶几都已陈旧,至少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的款式,墙上显眼位置挂的是一副农民的画像,这是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大国领导人心之所系。采访陈老之前,记者刚采访了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钱正英,她听说记者要采访陈舜瑶,感慨地说:“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人工作作风比较像周总理,都是工作非常勤奋,生活十分简朴、行事特别低调。”这话此时得到了验证。

“对不起,久等了。” 97 岁的陈老一边缓步走来,一边说。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齐耳的短发梳理得整整齐齐,浅灰色的衬衫外加一件浅蓝色的开身薄毛衣,神清气爽,笑容慈祥,典型的老一辈革命者和四十年代女知识分子的形象。回忆起60 年前的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仍清楚地记得,参加大会议代表中有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 建党、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的领导干部、中层骨干和工农兵劳动模范。“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占比例很大部分的代表,是来自基层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陈大姐说道。

对陈大姐来说,参加会议的东北劳模她更为熟悉些:像开展“新纪录运动”的赵国有,半年创造两万多个新纪录,带动东北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2%。老英雄孟泰,在抗美援朝期间,把行李扛到高炉车间,冒着遭敌机空袭的危险坚持生产。而孟泰精神更是成为鞍山工人阶级精神的标志。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的王崇伦,1953 年一年完成四年又17 天的工作量。抗美援朝期间,他设计并制造出特殊卡具,提高工效24倍。60 年代初,他进行一百多项技术革新,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冶金史的空白。“马恒昌小组”是一个劳动模范集体,曾经被授予“特等劳模小组”“革命的熔炉,战斗的集体”“不断革命的红旗”等光荣称号,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一面红旗。马恒昌本人也13 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此外,在这次会议上,陈大姐也第一次见到了农民代表中的史来贺、申纪兰。

“各民族、各阶层、各界都有与其地位相当的代表。少数民族代表人数,实际上高于人口的比例,不仅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选,在各地、各界选举中也充分考虑到照顾少数民族。过去,只知道汉、蒙、满、回、藏。而新中国却承认有56 个民族。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期间,少数民族代表身穿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进入会场,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作为国家的主人,从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到普通劳动者,欢聚怀仁堂,相互尊重,亲如一家,共商国家大事,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陈大姐激动地说。

宪法是民主的产物。陈大姐在采访中也多次向记者提到,自己作为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有幸见证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至今仍难以忘怀。“因为这次会议无论从代表的产生,还是从宪法草案的起草、讨论、修改、审议到通过,都是一次真正的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

  郝建秀:一届人大代表中年纪最小的代表

  

  郝建秀

她是一颗闪亮的新星,还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一个穷苦人家出身的普通纺织女工,在工作中总结创立了一套系统、规范、科学的细纱工作法——郝建秀工作法。这一先进的工作法被称作革命性的突破,在全国纺织行业中进行了推广,并成为培训细纱挡车工的基本教材。据统计,当时这一工作法的推广使全国每年增产近5 万件纱,如果以每人每年用布三丈计算,就足够800 多万人一年的布料,为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1951 年,她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并作为国庆观礼团的成员,参加了国庆活动。在国庆宴会上,她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先被国家保送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工农速成班学习,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东纺织工学院,成为了新中国纺织工人出身的第一代大学生。她经过辛勤地努力,真诚地奉献,不断地成长,最终成为了一个受到百姓爱戴的国家领导人。

郝建秀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回忆说:“我是1935 年11 月生,普选那年,刚够参加选举和被选举的年龄。” 梁军: 取消代表工作补贴

1954 年9 月15 日至28 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图为梁军(右一)与出席会议的几位农业劳动模范

她是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她是新中国首届劳动模范;她还是一至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最为传奇的是,她就是我国发行的第三套面值为一元的人民币图案中那位英姿飒爽的青年女拖拉机手。

记者来到被誉为“冰城”的美丽城市哈尔滨。在友谊路一座普通的楼房里,见到了80 高龄的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梁军。尽管当年的满头青丝变成了华发,靓丽的容貌变成了矍铄。但梁军老人交谈时压抑不住的大嗓门和爽朗的笑声,都会使你联想到当年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的飒爽英姿。

“参加一届人代会期间,我也算一个活跃分子,当时已经怀孕7 个月。别看大肚子,东跑西颠的广交朋友。我对钱伟长印象特别深,有一次在开大会休息时他问我:‘小鬼,学习怎么样?’我说:‘老师,我几何不行,我脑袋里的平面和立体是合着的。’他说:‘不要紧,上课的时候带把小刀,拿块肥皂,没有肥皂就拿地瓜也行。照着图一切就把立体的切出来了。要从上面往下看。’我回去一试果然非常有效。后来,我把这个办法还教给了郝建秀。她也是在当人大代表期间上了大学的,我先毕业,她后毕业。”

“第一届全国人大开始时每个代表都发代表工作费,每个月50 块,3 个月一发。50 块钱在那个年代可不是个小数目。我记得非常清楚,参加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的时候,我用代表工作费在百货大楼为自己买了一件大衣做纪念。后来很多代表都提意见,说我们都挣工资,就别再给国家增加负担了。此后代表工作费就取消了。”

蒙素芬: 热烈鼓掌手拍肿

蒙素芬

她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布依族小姑娘,成长为新中国的高级领导干部。她参加革命50 多年,以高原布依族儿女的执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倾情投入到妇女工作、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中,受到乡亲和老百姓的爱戴。

蒙素芬深思的眼神和平静的语调将我们带进了追忆之中:“1954 年9 月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我特别激动。第一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在代表的热烈掌声中,毛主席宣布大会开幕。他在致开幕词中说,这次会议负有重大的任务: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和选举国家领导人……毛主席讲话的时候,大家热烈鼓掌,毛主席说的每一句话大家都觉得特别受鼓舞。我记得特别清楚,开完第一次大会,山东的代表郝建秀说她的手都肿了。她给我看她的手,鼓掌鼓得又红又肿。好多人都说手肿了。那时我们各民族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很难用一般的语言表达。会议期间,大家一有机会就想去和毛主席握手。大会工作人员给大家做工作,要大家不要都去和毛主席握手,说毛主席太累了。各个代表团也都一再强调尽量少跟毛主席握手,也是怕毛主席太累了。我最听话了,我没有去抢着和毛主席握手。”她笑着补充道:“我个子小,也抢不到。”

孙孝菊: 选举的时候用毛笔画选票

她是新中国铁路历史上的第一位女调度员,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1 年,她担任火车调度员后,探索归纳出一套调度方法,不仅缩短了列车的停留时间,还能多牵引货物。“孙孝菊调度法”在全国铁路推广后,给国家节省资金达一亿五千多万元。当年,她被选为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受到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1958 年5 月,她担任了沈阳火车站副站长,是建国后第一位铁路女站长。

春节刚过,记者专程赶往沈阳,采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孙孝菊。她身高1 米7 多,满头银发,身板硬朗,声音洪亮。一谈话就能感觉到她那开朗、豪爽、热情的东北人性格。

孙孝菊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着作为人大代表的第一次选举,选举的时候是要用毛笔在选票上面画圈。每个代表好几张选票、一支毛笔,几个人用一个砚台。大家都感到代表人民选举国家领导人是多么重要。我因为平时不怎么用毛笔,也不太会使,还悄悄地先在其他的纸上先练习着画了几个圈。选举是在怀仁堂的大礼堂中,主席台上面有一个投票箱,下面分好几个区,每一个区设一个选票箱。大家排队投票,第一排代表先投票,逐排再投票。监票员是从代表中选出来的,一个省选一个。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投票不像现在这么现代化,计票的时间也比较长。那天下午3 点开始选举投票,之后就让大家先休息、吃饭,到晚上7 点才召开大会公布选举结果。毛主席是全票通过的。”

责任编辑: 张学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