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如何防范部分领域或地区的金融风险?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4年第13期

   如何防范部分领域或地区比较突出的金融风险?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认为,下一步应在稳定总量、优化结构,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等领域加大力度。

/CFP

6 24 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受国务院委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作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对于当前金融监管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不讳言。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稳中有忧,稳中有险,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部分领域或地区的金融风险还比较突出,”刘士余指出,“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债务率过高、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不良贷款上升、高收益理财产品兑付违约风险上升、金融业网络和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等。”

如何防范部分领域或地区比较突出的金融风险?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认为,下一步应在稳定总量、优化结构,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等领域加大力度。

风险:中小企业密集地区不良贷款率上升 部分企业债务率过高

金融结构不合理,信用风险过度集聚于银行体系,是当前中国金融领域所存在的一大问题。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 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59.5万亿元,占整个金融业的90% 以上。随着银行信贷的快速扩张,信用风险向银行体系过度累积。

全国人大财经委的调研报告显示,由于受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及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持续较快增长,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连续10 个季度上升。

“到今年4 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8 万亿元,不良率1.58%。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密集、外向型程度较高的长三角等地区,不良贷款呈加快增长态势。”全国人大财经委的调研报告指出。

财经委报告指出,一些领域信贷风险较为突出。比如,产能过剩行业不良率上升。钢铁、光伏、船舶等产能过剩矛盾比较突出的行业,普遍出现企业经营困难、亏损面持续扩大等问题,不良贷款增加较多;与之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债压力大。另外,近期国内房地产市场走势不明朗,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分化,信用风险有所上升。

任茂东委员在审议时就信贷结构优化问题指出,居安思危,应当充分认识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问题。国务院的报告在问题阐述部分重点提到了当前信贷风险比较突出的领域,一是产能过剩行业,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三是房地产企业。要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就要严格控制对这些领域和行业的贷款,并通过多种渠道化解已有风险。

对策一:稳定总量 优化融资结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通过金融资源的配置,可以实现产业的发展。因此融资结构实现优化,对于当前我国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多位委员在审议时强调,优化融资结构,就好比牵住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牛鼻子。

吕祖善、辜胜阻等多位委员指出,目前市场流动性并不缺乏,问题在于资金无法真正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如果货币总量上放水,不一定能流向急需的产业和中小企业,反而有可能再度吹大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的泡沫,令产能过剩行业继续膨胀,甚至影响物价,将前期改革的成绩被“大水”淹没,阻碍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步伐。

委员们认为,相比搞总量刺激的政策,优化结构、实行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定向调控效果更好。同时,今后要更多通过改善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料、制度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激活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解决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对于如何优化融资结构,刘士余在作报告时作出了积极回应。刘士余指出,近年来我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集中精力抓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完善宏观调控框架,创新调控方式,有针对性地调节流动性,特别是金融定向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

同时注重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和地区金融风险,着力维护金融稳定。比如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和钢贸等重点风险领域和不良贷款快速上升地区的风险排查,做好风险防控预案。

下一阶段工作将稳定总量、优化结构,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具体政策措施包括: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调性,引导金融机构有效配置信贷资源,为稳定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刘士余强调,今后将继续改善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居民住房消费的金融服务。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盘活信贷资金存量。“加大对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城镇化和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的金融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记者了解到,今年5 30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深化金融改革,用调结构的办法,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会议还提出,要优化融资结构。坚持有扶有控,加大对国家重点建设、企业改造、服务业等的支持。

对策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 融资贵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即使有最强大的金融业,脱离了实体经济这个根,其经济也不会具有可持续性。但当前融资难、融资贵已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吕祖善委员看来,衡量金融业是不是真正健康发展,有两个最主要标准。一个是金融服务经济,特别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个是金融如何不断提高防范和控制债务和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但当前在流动性总体宽松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却还是难和贵。

委员们指出,除了存在融资结构有待优化、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同业、委托贷款、理财、信托等一些业务交易比较复杂,融资链条较长,其中一些存在不规范之处,不但自身蕴藏金融风险,而且也推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吕祖善指出,近几年,金融业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利润增幅也相当大,相反实体经济很困难,形成强烈反差。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大量的资金投向房地产、投向政府融资平台。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债务和金融风险。很多大型企业拿了钱再去搞所谓的金融创新,在“钱生钱”、在捣腾中追求效益。这两年,“钱生钱”的所谓创新步子迈得很大,相反,怎么更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创新步子不是很大。

吕祖善认为,要建立简化的、实体化的银行信贷市场。应多发展一些直接明了的信贷产品,并对所谓的“创新”加以规范。同时要下调分支行的利润考核标准。如何考核标准不下调,片面追求自身的规模和效益不改变,存贷利率的市场化,企业的负担更为加重。

记者了解到,4 月底召开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对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从短期应对和中长期改革分别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报国务院审定。

5 30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规范同业、信托、理财、委托贷款等业务,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过桥”环节,缩短融资链条。对此委员们认为,此次会议明确规范同业、信托等业务,将有利于打通融资通道,拉低融资成本。

对策三: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 防范和化解金融隐患

针对当前存在的金融风险,辜胜阻指出,跟上金融发展的形势,及时完善我们的监管体系非常重要,要推动金融监管的转型,加大风险排查,规范信息披露,建立预警体系和风险应急机制,及时化解金融风险的隐患。

和辜胜阻委员一样,多位委员在审议时都强调了“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分析”和“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刘士余在化解风险的下一步对策中特别谈到了这两方面内容。刘士余表示, 将继续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各类影子银行业务、企业互保联保等风险领域的监测分析,动态排查风险隐患,督促金融机构及有关方面做好各种情形下的应对预案。同时结合财税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引入社会资金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地方政府跨年度预算平衡制度,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积极稳妥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再次是按法制化、市场化的原则妥善处置信托、理财等高收益产品可能引发的兑付风险。并对经营难以为继且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和项目,要实施破产或兼并重组。

刘士余指出,要在尊重金融机构经营自主权、鼓励金融创新、继续减少行政审批的同时,要切实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对一些跨市场、交叉性的新产品、新业务要通过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及时予以监管,防止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职责,落实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等领域的监管责任,切实发挥地方政府在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文/本刊记者 王萍)

责任编辑: 张学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