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增强金融体系抗风险力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能就风险谈风险,就防范谈防范,要从分析风险产生的根源来化解风险。无论是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是金融本身的原因,都应该通过深化改革防范化解风险。”
图/CFP
当前,受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国金融风险在某些领域和行业积聚的压力正逐渐增大。
如何将金融风险有效的防范在可控范围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与列席会议的同志在审议中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在优化监管体制机制的同时,应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疏导、缓释已积聚的风险,不断增强金融体系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化解风险,须加大改革力度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金融改革,则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与体系,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明显提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乌日图表示,近年来,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既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又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基本上没有发生系统性、区域性的金融风险,金融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潜在风险还是存在的,金融领域的问题还是不少,金融机构如何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和信息化时代为实体经济服务方面还有很多新的课题需要研究。
他认为,面对金融风险和问题不能仅仅考虑采取管制的办法,要更多的通过金融改革和创新来解决,更多地采取市场经济的手段和宏观调控的政策来解决。“关于金融改革,中央早就提出了改革的主要措施,也早已形成共识,但这些年推进缓慢,每每遇到经济形势的波动,金融改革就停滞不前。所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坚持改革与管控并举的原则,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李盛霖表示,当前我国金融运行整体是平稳的,金融风险总体是可控的,但这并不意味当前金融风险问题不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能就风险谈风险,就防范谈防范,要从分析风险产生的根源来化解风险。金融领域各种风险的产生有着多重原因:有金融体制的原因,也有金融机构风险防范不强的原因,还有是属于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的反映。
“无论是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是金融本身的原因,都应该通过深化改革防范化解风险。”李盛霖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金融财税体制的改革作了全面的部署。要抓紧细化各项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深化改革,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形成更加完善的金融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也非常赞成借助改革之力,缓释正在积聚的金融风险。她说,“金融存在着风险,银行的不良贷款确实是在上升,但是以我国目前金融的总量和对不良贷款吸收的能力,风险还是可控的。因而唱衰中国、唱空中国都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一定要用改革的方法来发展经济、化解金融风险。”
吴晓灵中肯地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中国无论是金融还是经济,表现还是可以的,不错的。尽管面临下行的风险,也存在着一些金融风险,但是经济的基本面是有许多积极因素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简政放权,极大地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中国经济持续、中速发展还是有可能的。”
改革“干货”
对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6 月24 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时介绍,目前我国正在推行或准备推行的改革包括:统筹部署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完善股票发行、定价、并购重组制度安排;推动债券市场产品创新,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有序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寿险费率定价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由±1% 扩大到±2% ;继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机制;稳步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确定首批5 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参股、投资金融机构,等等。这些改革措施持续深化推进,将着力提升金融体系运行效率。
与此同时,我国还不遗余力地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提升我国金融机构资本管理水平和全球竞争力。比如,支持商业银行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服务;稳步推进沪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准备工作;大幅增加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总额度,推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允许更多境内机构赴境外发债;出台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
此外,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了《征信业管理条例》,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支付系统建设,第二代支付系统成功上线; 完善金融业灾备布局,金融信息安全进一步加强。
刘士余表示,下一阶段,我国金融工作将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包括继续深化重点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研究制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对严重违法违规、经营不善导致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依法实施市场退出,等等。
盼改革步伐再大一点、再快一点
在国家推行的众多金融改革中,民营银行试点、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等颇受委员代表们的关注。
来自企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陈泽民迫切希望加快金融改革,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他以民间信贷为例,从某种程度上讲,民间信贷资金大部分流入了实体经济,如果对民间资金用得不好、管得过死,会给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现在一方面国家发行的货币很多,中小企业依旧闹“钱荒”,很多中小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融资渠道很窄,只好通过亲戚朋友、同事、个人信贷等途径借钱。还有一些个人和企业有钱了,但是投资的渠道缺乏,存款的利息很低,他们不愿意把钱存到利息很低的银行,就通过理财、信托、民间信贷得到一些比较高的回报和利润。因此,他认为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坚持金融改革,鼓励金融创新,既要监管更要改革,还要放手、放开。“这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从总体上进行推动,目前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试点正在进行或者在推进,希望金融改革步伐再大一点、再快一点。”
拿民营银行改革试点来说,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记者会上表示,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之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民营银行已列入今年改革任务,目前已选择一些民营资本共同参与首批5 家民营银行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开展试点。这些民营资本分别来自阿里巴巴、万向、腾讯、百业源、均瑶、复星、商汇、华北、正泰、华峰10 家企业。
由于目前民营银行首批改革试点工作主要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然而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中西部地区设立民营银行以更好地服务当地中小微企业的需求更为迫切。就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马瑞文建议加快财政金融改革速度。他说,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360 多项改革任务,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自上而下。“这就有一个问题,上面动不了,下面就不好动,甚至不能动。比如当时中央提出允许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之后,全国上下认为是很大的一个突破,也非常期待,期望值非常高,结果目前仅批了五家。我认为现在的步子太小,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增加民营银行试点的覆盖面,至少一个省市自治区批一个,让它来试,是完全可以的。”
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也为多位委员和代表所关心,大家表示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工作,因为法律层面的不健全、不配套或将影响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形成。(文/本刊记者 李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