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关注中国金融风险:要监管更要改革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4年第13期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阵痛。中国经济在信贷、影子银行、产能过剩、债务负担、楼市等方面的痼疾能否消解,都能在国家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中体现出来。此次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正是一场有关中国经济和金融话题的“及时雨”。

  “中国经济去哪儿”从未像当前这般受全球关注。在这关注的目光中,有一缕是投向中国金融的。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改革攻坚“三期”交汇特殊阶段的中国,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风险抬头成为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人们关心,中国经济将如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6 24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所作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积极回应社会对金融的关切。

刘士余表示,近年来,针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风险在某些地区、行业或时点上有所积聚的情况,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既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又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举措,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力支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下一阶段,金融工作将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6 27 日,张德江委员长在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强化金融市场约束,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和处置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例会”里的新惊喜:透露全国人大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切

作为两月一次的“例会”,每年6 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除审议各项法律案外,都会听取和审议决算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参加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会场外的百姓注意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的监督工作议程中,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是往年没有、今年新增的内容。

“‘例会’里的新惊喜”“听取防范金融风险报告恰逢其时”——记者听到会场内外这样形容这一会议内容。多位与会委员和代表告诉记者,“在每年听取决算、审计报告等规定动作之外,增加听取防范金融风险报告,体现了全国人大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切。”

评论认为,此次会议听取防范金融风险报告正是一场有关中国经济和金融话题的“及时雨”。自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如何加强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每年延续。特别是如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已悄然过半,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阵痛。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风险集中和集聚的领域。中国经济在信贷、影子银行、产能过剩、债务负担、楼市等方面的痼疾能否消解,都能在国家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中体现出来。

与会委员和代表关切:化解金融风险 让中国经济稳健发展

如何化解金融风险,让中国经济稳健发展是与会委员们关注的重点。“金融存在着风险,银行的不良贷款确实是在上升,但是以我国目前金融的总量和对不良贷款吸收的能力,风险还是可控的。因而唱衰中国、唱空中国都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一定要用改革的方法来发展经济、化解金融风险。”6 25 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分组审议时指出。

吴晓灵委员认为,尽管面临下行的风险,也存在着一些金融风险,但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有许多积极因素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简政放权,极大地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中国经济持续、中速发展还是有可能的。”

稍加留意,记者还发现,列席本次常委会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中有不少是金融行业的从业代表和企业界代表,他们对此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给予的“关切度”也非常高。赖小民、韩春剑、高飞、王明伟、陈瑞爱、黄光伟、邓智毅等代表们积极在会场上为防范金融风险建言献策。代表们表示,期待通过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经济能提质增效、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体系运行稳健风险总体可控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判断是什么,应该如何看待?“防范金融风险 牢牢守住底线”和“金融体系运行稳健 风险总体可控”是刘士余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全体会议作报告时明确指出的。刘士余指出,总体来看,我国金融业运行平稳,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2014 3 月末,我国金融业总资产达171 万亿元,较2012 年末增长19.6%。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1%,拨备覆盖率超过260%

刘士余汇报时谈道,防风险的关键是稳增长。近年来,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2014 5 月末,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比重分别达27.1% 29.1%;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较2013 年末回落1.1个百分点;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较2013 年末提高2.2 个百分点。2014 年一季度末,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占房地产开发贷款的17.9%,增速较2013 年末提高0.5 个百分点。

刘士余在报告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和地区金融风险采取的措施时说,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核查,指导金融机构做好各级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管理。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和钢贸等重点风险领域和不良贷款快速上升地区的风险排查,做好风险防控预案。稳妥处置个别地区农村商业银行挤提事件、债券和信托兑付违约事件,妥善化解个别县域农村信用社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期货交易等非法金融活动,清理整顿各类违法违规交易场所。

2013 年,全国共侦破非法集资案件3797 起,非法证券期货案件408 起,查处外汇违规案件2453 起,共关闭200 余家各类违法违规交易场所,有效维护了金融稳定。

部分领域地区金融风险突出

中国金融领域目前存在哪些风险隐患?针对当前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刘士余同时强调,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稳中有忧,稳中有险,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部分领域或地区的金融风险还比较突出。

刘士余具体谈到了中国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其中,除了提到部分企业债务率过高、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不良贷款上升外,还特别提到“高收益理财产品兑付违约风险上升”和“金融业网络和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中国将怎么应对金融风险,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加以防范?刘士余指出,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稳定总量、优化结构,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分析,及时化解处置金融风险隐患;继续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不断增强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加快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管体系,防范短期资本流动冲击;推进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维护国家金融信息安全。

刘士余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不断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审议呼声:监管、改革须齐头并进

报告明确提出,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不断增强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中国与金融有关的改革举措不断。上半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央行分别对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符合条件的部分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央行宣布将人民币每日交易浮动区间扩大一倍至2%。央行还宣布存款利率将在最近一两年内放开,为中国利率市场化勾勒出明确的时间蓝图。中国还正在积极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而新“国九条”(5 9 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更为未来资本市场的建构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委员们指出,今年上半年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金融,都体现出“微刺激”“定向调控”“精准发力”的新特点,避免大规模刺激,而是使用定点、定行业投放政策利好的思路稳增长、促改革。

“要形成有效的市场风险约束机制,我们不能光靠管制,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形成有效的市场风险约束机制,建立风险的缓释机制,防范各种风险点叠加。”辜胜阻举例说,比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要加快推进。

刘士余在作报告时明确表示, 将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研究制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 对严重违法违规、经营不善导致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依法实施市场退出。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坚持金融改革,鼓励金融创新。既要监管更要改革,还要放手、放开。这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从总体上进行推动。目前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试点正在推进,希望金融改革步伐再大一点、再快一点。”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陈泽民说出了来自企业的心声。

多元融资渠道的打通,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金融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吴晓灵建言,应该尊重居民的财产权利,鼓励市场创新,疏通投融资渠道。

“过去我们老把金融看成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但首先应该看到金融是居民财产运用的一种权利。过去对于居民财产自主权的应用管制太多,因而今后的改革应该是放松管制,加强监管,守住风险防范底线,要更多地发展直接金融。”吴晓灵坦陈,现在互联网金融、民间集资这么热,老百姓有钱没处投,企业要钱没处筹,这都反映存在着金融压抑。希望通过证券法的修订,释放市场融资需求和能力,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让大家都有合适的投融资渠道。

与会委员强调,金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在制度演进和风险控制之间适度拿捏。要始终以务实态度推动金融变革,逐步增强市场对利率、汇率的价格发现能力,同时有序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热产业冷”现象如何破解: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

刘士余指出,今年以来,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情况,及时定向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引导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和结构优化,既较好地满足了稳增长的资金需求,又有效防止了流动性过多积聚的风险,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创造了有利的宏观金融环境。

记者了解到,与去年6 月金融市场发生的“钱荒”不同,今年银行流动性较为充裕,曾在去年困扰银行间市场的“钱荒”事件在今年发生的概率明显走低,但事实上仍要预防“钱荒”向实体经济蔓延。许多委员在审议时都谈到了当前令人担忧的“金融热产业冷”现象。

吕祖善、辜胜阻等多位常委会组成人员敏锐注意到,当前一方面是流动性总量巨大,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委员们认为,其中折射出的是金融体制问题。

委员们指出,若实体经济成为“无源之水”,金融业迟早也会成为“无本之木”。只有化解金融市场扭曲,提高市场资金配置效率,才能促进财富增长,更好地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刘士余在谈到下一阶段工作时指出,将继续改善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居民住房消费的金融服务。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盘活信贷资金存量。加大对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城镇化和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的金融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一直在为防止实体经济“空心化”鼓与呼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指出,现在面临“钱多”和“缺钱”并存。“放水”的话,这些“水”又不一定能够流到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中去。我们讲去杠杆化,现在国企的杠杆率很高,民企的很低;大企业很高,小微企业很低,只能实行结构性的去杠杆化。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吕祖善指出,当前在流动性相当宽松的情况下还出现贷款难、贷款贵的情况,除了与企业自身有关,也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规范有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生了偏差。大量的贷款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和政府的融资平台,从而挤占了中小企业贷款。小企业贷款困难的呼声也就越来越强烈。同时,一些同业、信托、理财等银行业务演变成“钱生钱”的游戏,也导致企业融资水平水涨船高。

吕祖善认为,要纠正金融发展理念产生的偏差,关键在于金融业不能片面追求自身的规模和效益,而忽视最基本的服务实体经济和化解风险的功能。

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与影子银行等新事物、新挑战

刘士余在报告中强调,近年来在开展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中,注重加强影子银行和互联网跨界金融监管,促进新兴金融业态规范化发展。及时研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指导意见,加强理财资金投资运作管理,探索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规则。按照“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研究制定促进互联网跨界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监管,完善货币市场基金风险管理和互联网销售基金的监管规则。

在审议过程中,委员们纷纷提醒要重点关注和防范房地产、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存在的风险。

尹中卿委员说,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超常规发展,与金融业建立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房地产市场出现分化,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趋紧。必须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预期管理,督促金融机构做好风险防控预案,防止“一刀切”式的停贷、抽贷、压贷造成资金链断裂。

辜胜阻委员指出,现在影子银行大多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如何跟上这种形势完善监管体系非常重要。吴晓灵委员建言,应该建立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制,适应混业经营的形势,降低金融运行成本。

韩晓武委员指出,当前互联网金融走在了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之前,亟须国家相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加强防范。建议一是要尽快出台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同时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引导、规范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同时,互联网金融一定要有国家行业标准。二是要进一步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制和职责分工,加强监管协调。三是要注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监管的一致性,防止监管套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四是要强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以达到市场约束和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权益。五是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自律,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确保消费者信息和资金安全。

刘士余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中,将加强对各类影子银行业务等风险领域的监测分析,动态排查风险隐患,督促金融机构及有关方面做好各种情景下的应对预案。按法制化、市场化的原则妥善处置信托、理财等高收益产品可能引发的兑付风险。对一些跨市场、交叉性的新产品、新业务要通过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及时予以监管,防止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

(文/本刊记者 王萍)

链接

全国人大财经委提交调研报告:警惕四大金融风险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 年监督工作计划,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明确由全国人大财经委配合做好相关工作。6 24 日,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有关工作情况的当天,全国人大财经委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参阅。

据了解,为积极配合做好这项监督工作,全国人大财经委快速高效行动起来,就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主题开展专题调研。全国人大财经委组成由吴晓灵、尹中卿两位副主任委员负责,辜胜阻、熊群力副主任委员和丁继业、王力、李礼辉、杨东明、欧阳昌琼、徐如俊委员参加的调研组,从3 月下旬起即开展了专题调研。吴晓灵、尹中卿副主任委员分别带队赴上海、辽宁、河南、广东、重庆等5 省市实地调研,听取了地方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调研组还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和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的意见。

在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形成了一份反映基层一线和地方呼声的调研报告。6 5 日,全国人大财经委第16次全体会议对调研报告进行了讨论。严隽琪、张平两位副委员长参加会议。

值得关注的是,在对近年来国务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工作的总体进展情况给予充分肯定之后,报告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四个方面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在直面不足的同时,这份报告还着重提出了五个方面深刻而切实可行的建议。平实、务实、力求实效等成为全国人大财经委报告的鲜明特征。

全国人大财经委的调研报告认为,当前我国金融运行整体平稳,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与此同时,受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业综合经营和业务创新加快等多重因素影响,实体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相互交织,金融风险的复杂性、隐蔽性和传染性有所上升,部分领域的金融风险有所凸显。

调研报告进一步指出,风险之一是金融结构不合理,信用风险过度集聚于银行体系。风险之二是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加大,流动性风险因素增多。风险之三是影子银行业务法律关系不清,风险监管有待加强。风险之四是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多发,地域性风险不容忽视。

调研报告在谈到思考与建议时强调,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是防范、化解和处置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健康运行的关键。要防患于未然,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同时还要推进金融监管改革转型,增强风险防范监测能力,着力化解历史遗留风险因素,使金融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调研报告建议,第一要优化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作。第二要加快监管转型,进一步强化金融风险防范职能。第三要加强风险排查,有效疏导和化解一些领域和地区存在的金融风险因素。第四要强化市场约束,健全市场化的金融风险处置和机构退出机制。第五要完善法治规范,加快制定和修改金融法律法规。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这次监督开了一个好头,我们相信通过人大及时、有效、充分、持续的监督,一定能够推进中国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推动中国防范金融风险实现新的提升。”

责任编辑: 张学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