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专利事业呼唤“复合型”人才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4年11期

   面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匮乏已成为我国专利事业发展的瓶颈。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胜任专利工作,成为各方一致的共识。

5 5 日至9 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率专利法执法检查组赴陕西开展执法检查。(摄影/ 周昱邈)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专利是武器。实现专利驱动创新,人才是基础。能够胜任专利工作的知识产权人才被誉为“发现人才的人才、保护人才的人才、激励人才的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战略性人才、复合型人才。

面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匮乏已成为我国专利事业发展的瓶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利法执法检查中,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专利事业发展需要也是各方反映的一个普遍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胜任专利工作,成为各方一致的共识。

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匮乏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利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作了贯彻实施专利法情况的汇报。其中指出,我国专利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但是与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高层次和实务人才匮乏,不能适应专利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赴广东的执法检查组组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姚建年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在广东进行专利法执法检查时,经过多次与专利服务机构和法院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专利服务行业中,专利代理人的数量和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专利代理人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亟待改善。”姚建年告诉记者,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人才普遍缺乏,涉外人才、精通国外知识产权法律和国际规则并具有实务经验的高级人才更为紧缺。

“目前辽宁专利中介代理机构仅45个,具有专利代理人资格的人员634 人,执业人员237 人,且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供给不足。”辽宁省有关部门向执法检查组汇报情况时指出,辽宁省地、市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知识产权人才缺乏,面临着“三少”的困难:市级机关专职专利工作人员少,企业专利管理人员少,专利服务高级人才少。多数中介机构集中在沈阳、大连、鞍山等市,有的市没有专利代理机构,本地企业更愿意到北京等地去购买服务。

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专利服务人才。科技部、工信部、国资委在向执法检查组汇报情况时都指出,当前科技管理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及制度运用能力普遍不高,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较少,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经验相对匮乏,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执法检查组在广东检查时,珠海市市长何宁卡表示,近年来,珠海市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但由于缺乏专利管理人才,尤其是缺乏专利信息检索、分析、中介、利用等方面的人才,还使许多研发活动在低水平上重复,甚至导致侵权纠纷的发生,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有专利就会有侵权,就会有案件审判。在法院,涉及专利侵权的知识产权审判业务由于专业性强,因此对审判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之于一般审判人员更高的专业要求。在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作情况汇报时指出,亟须提高法官、行政执法人员、审查员和专利代理人、律师等专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利审判法官,推动专利审判区域的平衡发展,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专利代理人的专利文件撰写水平,探索建立专利律师制度,解决“发明创造好、权利要求撰写差”的矛盾。

需要具备复合交叉结构的专业素质

对于知识产权人才匮乏的原因,参加了专利法执法检查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瑞爱有自己的理解。她告诉本刊记者,一方面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科技创新直接决定了知识产权人才的供需,因此大多数人才都集中在北上广,中西部不少省份人才极其缺乏。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机制和实际需求之间有差距。现在我们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重法律不重经营,重学术不重应用,重书本不重实务,存在着供需脱节的瓶颈问题。

“专利代理机构的服务能力,特别是专利战略规划与咨询、专利分析与评估、市场预警的能力,需要很强的专业的知识背景和较强的业务素质,这种专业素质不仅需要具备与专利相关法律法规的法学素养,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相当的专业背景和领域知识。”姚建年认为这是知识产权人才匮乏的深层次原因,他指出,只有不断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他们在专利服务和专利管理方面的业务素质,才能满足社会需要。

“企业需要实务型、技能化的知识产权人才,需要有技术、产业背景,又了解必要的法律、经济等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沟通、组织与执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陈瑞爱认为这是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应该具备的素质。

“知识产权人才知识结构中有两方面知识是必须具备的,即‘科技知识—法律知识’。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要求绝不仅仅如此,新的经济模式对知识产权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科技—法律—管理—信息—外语’五位一体的‘田’字形网状知识结构。”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树文撰文指出,知识产权人才需要具备复合交叉结构的专业素质。

对于人才培养,国家层面在发展战略上也有安排。2010 年制定的《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 年)》指出,以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利人才培养为重点,带动整个专利人才队伍发展。2012 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发改委等9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支持引进懂技术、懂法律、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国际高端人才。引进国际师资,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培养知识产权服务高端实务人才。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对专利专业人才的培养,推进专利管理师、专利信息工程师等方面专利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专利人员执业标准及资格认证体系,让具有“专利代理资格证”的专利人员扎根企业,服务企业;加强专利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特别是高端人才和专门法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充实和壮大专利代理、诉讼、管理、运营等人才队伍。这些建议成为专利法执法检查组深入调研后给出的建议。

“如何充实高端的知识产权人才,在政策层面,我认为可以进一步完善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陈瑞爱告诉记者,如建立生活补贴、购车购房优惠、缴纳养老保险等优惠政策,解决好其子女就学等实际困难。同时要激发员工创新创造的激情,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及客观公正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形成既能招来人才又能留住人才的机制。其次高校要培养应用、实务人才。例如,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采取了“请进来、送出去”策略,邀请中兴通讯、腾讯、比亚迪等全国知名企业的知识产权总监作为该院的兼职教授,为大学生讲授知识产权实务课程。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向执法检查组汇报情况时指出,下一步将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实施重点人才工程计划,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人才专业技术评价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程,推动知识产权教育逐步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及高等教育体系,探索贴近大众的知识产权宣传新模式。

“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的系统、正规的教育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将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输送到知识产权人才岗位对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陈树文建议,以知识产权人才复合知识和素质要求为依据,将知识产权人才教育的专业定位和教学师资队伍的组建相结合,在各大高校中推行知识产权教学改革、设立知识产权实施基地。合理设置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层次,将法学和管理学硕士、博士点与培养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紧密结合。

    在专利审判队伍建设方面,记者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目前法院注重从精通法律、外语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理工专业背景的人员中选拔、培养专利法官。并建立健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干部交流机制,专利审判队伍的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由知识产权庭集中审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三合一”试点工作,成效明显。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正抓紧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专门法院的设立工作。(文/本刊记者 张宝山)

责任编辑: 张学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