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打造专利运用一站式平台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4年11期

4 14 日至1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带队赴辽宁开展专利法执法检查。图为在丹东金丸集团实地调研。摄影/ 张子弘

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迅速增长。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字显示,在2013 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82.5万件,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在漂亮的数字背后,却是另一番令人担忧的景象:专利运用的效益不高,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大量“沉睡”的知识产权资产。以浙江为例,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专利法执法检查组在当地多个地市调研后发现,当地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利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率偏低,据宁波市政府统计,宁波市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转化率仅为19%和41 ;居于我国高校专利授权数量第一位的浙江大学专利转化实施比例仅为35%。

一面是束之高阁的发明专利,一面却是潜力无限的市场需求。如何实现两者的对接,“唤醒”沉睡的专利,在一些执法检查组成员看来,提升我国的专利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能力是一剂良方。“比如,要提高专利代理机构的服务能力,特别是专利战略规划与咨询、专利分析与评估、市场预警的能力。”曾在4月中旬带领全国人大常委会专利法执法检查组赴广东开展检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姚建年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坦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育专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加强高端专门人才培养,努力满足企业专利纠纷解决、专利战略咨询等服务需求;要加大对专利信息加工推广的投入力度,使专利信息利用更加便利;完善专利维权援助和涉外应对机制,推动建

立完善的专利预警应急机制、海外维权和争端解决机制。

专利公共服务提速

在广东省中山市,“专家联盟+门户平台”的中小企业专利服务平台拉近了专利拥有者与市场的距离。在这个网络平台上,专利信息、专利申请、专利管理、专利技术转让、专利战略分析等信息一应俱全;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级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基地落户辽宁后,专利产业联盟、专利数据库、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专利代理失信案件和假冒专利案件曝光制度相继问世;在浙江温州等地,“1 5 N”的知识产权服务业体系正在悄然兴起,这种专利公共服务体系以一个市级知识产权服务园为依托,在专利信息咨询、运营维权和培训等方面培育至少5 家专业服务机构,引进和培育多家专利代理服务机构……

这正是近年来我国专利公共服务体系加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在向专利法执法检查组汇报专利保护情况时说,我国建成中外专利基础信息库、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国家专利数据中心等信息平台;建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全国专利运营与产业化服务平台,实施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计划;在全国设立78 家维权援助中心,开通“12330

举报投诉公益热线电话,为权利人和公众提供公益服务;创新维权援助工作模式,先后成立中山( 灯饰)、南通( 家纺)、东莞( 家具)、杭州( 制笔) 等针对当地优势产业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立快速审查、确权、维权工作机制。

在专利公共服务体系加速发展的同时,知识产权服务业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列入服务业发展规划4 个重要支撑体系之一。”上述负责人表示,知识产权局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调查,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品牌机构培育。同时,指导行业协会发布专利代理行业规划,制定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若干政策。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立了41 家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在8 个省、6 个副省级城市和园区开展分析评议试点,在6 个省开展试点培育工作,选定重大经济科技项目43 项,涉及11 种活动类别,形成了以政府宏观决策和企业发展为主要对象,涵盖多类别评议的试点格局;在苏州高新区、北京中关村等5 地设立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首批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达到47 家。

能力不足仍是短板

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国外针对我国企业的专利调查层出不穷。在广东珠海,两家生产打印耗材的龙头企业频频遭到国外打印巨头的专利诉讼及美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的337 调查,导致部分产品已经退出了美国市场。

近年来,大型跨国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更加重视运用知识产权来遏制竞争对手。”珠海市长何宁卡说,由于珠海知识产权服务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专利代理机构少、规模小、服务单一,不足以支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产业发展带了不利的影响。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企业频频遭遇国外知识产权调查,折射出我国专利公共服务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不足。在这次专利法执法检查中,许多企业对此反映十分强烈。在浙江,与检查组进行座谈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普遍反映,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专利价值评估困难、专利评估市场不成熟、国有资产审批复杂、不支持协议定价转让等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程序繁琐,高校、科研机构缺乏技术成果处置权;在广东,一些企业则提出,政府服务企业进行海外专利布局和维权的能力较为薄弱,专利代理等中介机构提供企业专利战略规划与咨询、专利分析与评估、市场预警等能力较弱,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一方面是政策、机制存在缺陷,虽然一些文件提出了对专利服务的总体要求,也强调了专利服务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具有可操作性和具体指导意义的实施方案,对于提供专利服务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没有针对性强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国家对专利服务机构的培育力度不强,专利服务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服务平台建设泛滥,缺乏服务意识,导致我国专利服务机构服务范围较窄,服务层次较低。”参加此次执法检查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大华农生物药品公司董事长陈瑞爱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坦言,我国目前还没形成良好的行业服务标准和内部运行机制。

而姚建年委员将此归结于专利人才的缺失。“在广州进行专利法执法检查时,我们多次与专利服务机构和法院的交流,了解到专利服务行业中,专利代理人的数量和人才队伍亟待改善。”姚建年副主任委员告诉记者,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人才普遍缺乏,具有实务经验的高级人才更是紧缺。

提升服务能力

如何提升我国的专利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能力,陈瑞爱代表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重点还要加强专利服务市场机制建设。”她说,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专利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公共专利服务机构进行企业化转制改革试点,扶持和培育一批专业化的专利服务企业,用市场机制运作去弥补政府在专利服务方面的缺陷。

对此,专利法执法检查组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专利行政管理机构和专利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专利制度的有效实施;要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育专利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中央对转变政府职能的明确要求,解决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强化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职能,为了进一步满足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需求,研究成立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执法体系;要加强高端专门人才培养,努力满足企业专利纠纷解决、专利战略咨询等服务需求;要加大对专利信息加工推广的投入力度,使专利信息利用更加便利;要完善专利维权援助和涉外应对机制,推动建立完善的专利预警应急机制、海外维权和争端解决机制;加强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中介服务建设,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信息和成果需求交流,为科研院所等顺利实施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后要加强专利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完善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设立全国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帮助创新主体提高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监测,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推进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利用,指导地方提高专利信息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公众需求;实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程,推动知识产权教育逐步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及高等教育体系,探索贴近大众的知识产权宣传新模式。(文/本刊记者 梁国栋)

责任编辑: 张学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