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铺就创新驱动发展的法治快车道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利法执法检查综述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4年11期

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在这个时候开展专利法执法检查,既体现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神,也为下一步修改完善专利法做好了准备。

4 14 日至19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率全国人大常委会专利法执法检查组赴浙江开展检查。图为考察宁波和丰创意广场项目。摄影/ 陈建安

时隔八年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启动了专利法执法检查。在举国上下正在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大背景下,此次执法检查的意义非比寻常。张德江委员长高度重视此次执法检查,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通过执法检查,加强专利运用和

保护,使专利的市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使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为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法律保障”。

本着这样的初衷,在刚刚过去的4月至5 月间,由陈昌智、吉炳轩、陈竺三位副委员长和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柳斌杰带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专利法执法检查组,分赴辽宁、浙江、安徽、广东、陕西5 省,就专利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检查。两个月来,检查组深入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实地听取这些单位在实施专利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具体需求和意见、建议;与专利申请人、企业负责人、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专利申请、运用和保护方面的情况。

“从检查的实际情况来看,自2008 年修改以来,专利法对企业的科研发展、产品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参加此次执法检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姚建年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同样参加此次执法检查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大华农生物药品公司董事长陈瑞爱则深有感触地说,专利法施行以来,使企业敢于创新、乐于创新,使全社会更能从创新中取得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专利法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专利申报的手续比较复杂,审批的时间偏长;专利实施和专利转化的限制太多;对专利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还不够有力,普遍反映打官司费时费力,‘法律上赢了,经济上输了’。”陈瑞爱代表坦言,这些问题说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力度。在这些受访人士看来,我国要实现从专利大国向专利强国的华丽转身,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瞄准创新型国家建设

2012 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创新、专利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一年之后的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目标,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调要加强对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举国尊重创新、重视专利的背后,是专利制度已成为有效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多位受访人士就此指出,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专利制度已经融入到国家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当中,承担着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使命。

    4 月14 日至19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率全国人大常委会专利法执法检查组赴浙江检查法律实施情况。图为考察温州江南阀门厂。摄影/ 戴小燕

在这样的时代主题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专利法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所蕴含的深意不言而喻。“做好监督工作,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责。”王晨副委员长在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6 年对专利法实施情况进行过执法检查,产生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适逢专利法颁布30 周年,为了推动这部重要法律的实施,本届人大常委会再次将其实施情况的检查列入今年监督工作计划,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专利工作的高度重视。他强调,这次执法检查就是要在全面了解法律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抓住专利法如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保障和支撑这个主题,以专利的创造、运用和保护这三个方面为重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问题和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法律实施主管机关解决该法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专利制度的良好运行,为专利事业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这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是十分吻合的。”姚建年副主任委员告诉记者,这次执法检查,就是要督促各级政府、司法机关依法加强专利的保护和管理,优化创新环境,促进专利创造和运用,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的法制保障。“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在这个时候开展专利法执法检查,既体现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神,也为下一步修改完善专利法做好了准备。”陈瑞爱代表这样说。

专利法律法规日趋完善

2013 年年底,老工业基地辽宁全省的有效发明专利达到了16092 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7 件,全国排名均居第八位;2013 年,全省专利申请45996 件,授权21656 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5292 件,居全国第九位,授权3830件,居全国第十二位。这组数字,让前来检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专利法执法检查组眼前一亮。检查组指出,近年来,辽宁省在贯彻专利法方面呈现不少亮点,专利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

专利数量的提升,源于辽宁不断完善专利法律法规政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13 年,辽宁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辽宁省专利条例》。据了解,这部地方性法规在专利质押融资、专利奖励、发明人职称评定等多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这体现了促进与服务的理念,为深入实施专利法,进一步做好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当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表示,在这之外,辽宁省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专利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对企业研发、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辽宁出台适应自身特点的专利法配套法规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广东也是如此,而且步伐迈得更快。全国人大常委会专利法执法检查组指出,近年来,广东省先后制定了《广东省专利条例》《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广东省展会专利保护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出台了《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决定》《关于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而在全国层面,专利法的配套法规体系也日益完善。“2010 年,国务院作出了修改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两次修改专利审查指南,修订了专利行政执法办法、发明专利申请优先审查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围绕着推动发明创造应用,修订了专利实施许可备案办法、专利质押登记办法、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等部门规章。同时,为了加强专利的保护和运用,27 个省(区、市)以及16 个较大市出台了专利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据了解,以专利法为主体,以配套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支撑,以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专利法律制度更趋完善。

专利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专利的价值在于运用。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海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从某公司的发明专利“墨盒装置”打破国外产品专利技术垄断,到某科技公司掌握智能化平板电脑主控芯片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从金山软件WPSOFFICE 成为我国政府普及广泛的国产办公软件之一,占省级政府采购市场份额达60%,到格力电器自主研发了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系统等一系列“国际领先”产品,引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一项项由专利成果运用、转化带来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这里上演。谈及这种喜人的变化,珠海市市长何宁卡开口便说专利法。“促进发明专利的推广应用是专利法的立法宗旨之一,新专利法实施5 年以来,我们累计投入3937 万元,支持专利创造、运用和产业化工作,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优势通过专利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何宁卡向执法检查组汇报情况时说,从2005 年,珠海实施了专利技术实施计划,每年扶持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技术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截止2013 年,累计立项57 项,通过专利转化项目的实施,新增销售额35.1 亿元,利税6.9 亿元,涌现出了一批科技水平高、产业化效果好的产品和技术。

4 15 日至19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带队赴广东开展专利法执法检查。图为考察中山(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摄影/ 吕献海

在广东实地检查后,姚建年副主任委员深有感触地说,专利越来越成为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华为、格力等一批专利运用能力强劲的优势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保持竞争优势,关键来源于企业的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关键体现在对专利的有力保护上。在他看来,专利法的实施和修订,加强了对专利的保护、创造,优化了创新环境,提升了国家软实力。

这种可喜的变化并不局限在广东。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字显示,2011 年,我国高专利密集度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到13.1 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四分之一;以第十五届中国专利奖为例,25 项金奖项目自实施之日到2012 年年底,新增销售额1095 亿元;2008 年到2013 年的5 年间,全国实现3482 项质押贷款项目,设计13117件专利,质押金额合计648 亿元,专利制度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撑。

迈向专利强国还在路上

专利法实施30 年来,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屡创新高。在2013 年,这一数字达到了82.5 万件,连续3 年据世界首位,全国人均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尽管数字漂亮,但在姚建年副主任委员看来,真正反映企业核心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授权数仍然较低。“虽然我们有在国际专利申请中排名位居前列的科技创新企业,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目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专利仍然较少。”姚建年说,从行业角度看,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与发达国家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企业角度看,我国国内企业专利授权数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从高校和科研机构角度看,这些机构的基础研究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在这之外,一些检查组成员坦言,当前,专利维权与理应得到的市场效益存在较大差距。“专利维权存在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效果差的现象。”陈瑞爱代表说,专利诉讼也面临着“赢了官司,输了市场”“赢了官司,赔了钱”等尴尬局面。以浙江为例,检查组在浙江调研和座谈的12 家企业、6 家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有11 家企业、5 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反映专利保护不力,调研的5 家专利代理所和律师事务所全部反映专利保护不力。

尽管浙江省在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专利保护力度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一定程度损害了企业的创新热情。

对此,检查组指出,要立足国情,在符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利法律制度;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专利政策的出台,激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积极申请专利和运用专利;要进一步完善专利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司法和行政执法两条途径协调运作的专利保护模式,有效降低维权成本,切实维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专利人才队伍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文/本刊记者 梁国栋)

责任编辑: 张学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