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吴晓灵:积极回应金融关切

浏览字号: :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4年第6期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不论是作为行业专家,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都颇受媒体关注。推动金融改革、支持农村金融教育、小额信贷进入农村金融……正因为她在金融领域的经历、贡献与努力,媒体和社会公众对她的每一次发声,不仅关切,而且信任。

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吴晓灵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就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证券法修订等财经热点问题,积极回应了社会金融关切。

对于当下各方激辩的“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界定问题,吴晓灵主张,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互联网平台便于信息交流,使直接融资更便捷,互联网金融进入了“自金融时代”,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助推器。她认为,它并未改变传统金融功能的本质,只是在技术应用上实现了兼容。互联网的开放、包容、简便、高效的特性使许多传统金融产品难以覆盖的人群进入服务范围。

就目前炙手可热的余额宝,吴晓灵认为,市面上的各种“宝”,其本质都是支付系统与基金销售相结合。虽然货币基金跌破面值的可能性较小,但也不能向客户承诺保本。目前“宝宝们”最大的问题是误导性宣传,对客户承诺产品无风险,有的机构为了兑现承诺的收益,甚至还倒贴客户,这种行为不利于建立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销售方理应向客户说明不保本、不保收益、风险自担。 

针对广受关注的民营银行问题,吴晓灵指出,银行是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如果不错位竞争,且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失败的概率就比较大。只有采用新技术并区别于现有银行金融机构的定位,才有制胜可能。她更看好有互联网基因的民营银行的前景。

吴晓灵表示,目前我国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迈出很大步伐,但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它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第一,没有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第二,贷款利率尽管已经市场化,贷款和存款的基准利率维持了一定利差;第三,我们没有形成完整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

存款利率放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步,因为真正配置资金的利率不是存款利率,而是贷款利率、用资的利率。存款利率一旦放开,最愿意用高息来吸收存款的,不是好银行,而是那些经营不是那么好的、相对缺钱的银行,储户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吴晓灵说,老百姓要改变过去靠着国家兜底的思想,每个人都是自己财富风险的第一责任人,要好好想想钱放到哪里去更好。“欢呼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必须为自己的金融选择承担后果。”吴晓灵说,未来会给你更高收益选择的可能性,但可能赚也可能赔,这是市场经济最基础的规则,高收益必定伴随着高风险。

她认为,虽然比过去有了更好的基础,现在并不完全具备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她说,很多事情相辅相成,很可能利率市场化之后,会倒逼市场主体的硬约束做好一些。此外,我国的市场竞争环境还并不是特别好,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后,中小金融机构会面临更惨烈的竞争。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中小金融机构应提高自身竞争力,并给予它们一定保护。

关于证券法修订问题,吴晓灵表示,目前修订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修订草案按计划将在今年12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首次审议。她认为,扩大证券的定义范围,为打击变相非法证券融资提供法律依据,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预留空间,加强证券监管机构监管和检查手段,大幅度提高违法违规处罚标准等内容,是此次证券法修改的重点。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吴晓灵今年主要关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相关修法和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两方面问题,并向大会提交了建议。吴晓灵还对未来的全国人大工作表达了期望。“人大代表应更加主动参与立法工作,从各自岗位的角度提出意见、建议,增强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人大应加强监督工作,尤其是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切实管好‘钱袋子’。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更加自觉地通过人大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切实履行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制度。”

(文/本刊记者 王萍)

责任编辑: 张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