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环境好了  人人都受益

浏览字号: :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4年第5期

环境保护是近年来公众反映十分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不利因素。环境保护是既涉及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又涉及中国人民基本生存条件提高、社会秩序稳定的重大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社会问题。

“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这是《增长的极限》的代表性观点,这份报告是1972 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而人类社会已经付出和正在付出的惨痛代价不幸成为这一观点的真实注释。

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 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

环境污染仍在继续

2013 6 月环境保护部发布2012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我国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持续好转,但环境总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2013 年,就普通百姓而言,对于公报结论的前半部分感受并不深切,而对于结论的后半部分却有着切肤之痛。

新年伊始,中国中、东部多个地区被雾霾笼罩。1 1 日,74 个城市开始发布细颗粒物污染浓度。而在这74 个城市之中,有33 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了严重污染的程度。11 月初,东北三省再次出现雾霾天气,三省多处高速公路被迫封闭。雾霾在这一年实现了完美收官。2013 年,雾霾波及25 个省份、100 多个城市,共出现11 次大范围雾霾天气,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1961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影响人口约6 亿。

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就在河北邯郸部分地区因化学品泄漏而被迫停水后不久,有消息指称山东潍坊的一些工厂通过用高压泵将污水秘密地、非法地注入地下,从而引发了围绕日益干涸的地下水水质问题的激烈讨论。据2013 年晚些时候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仅有11.85% 达到优良级的水质。

3 月发生死猪漂流事件。当时,从上海水源地黄浦江中共打捞出16000 多头死猪。虽然有专家给出了多种原因,如养殖密度过大等,但是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有关部门打击非法死猪黑市交易的行动导致大量死猪被抛尸江中。该事件暴露了中国养殖业混乱不堪的现状。

2 月环保部官方文件首度承认中国存在“癌症村”。年底官方图集证实了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癌症高发与环境污染有直接的关系,“癌症村”再次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以务实行动坚定环保信心

面对过去一年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我们不禁要问,政府、社会、公民在这场角逐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有何种担当和勇气,用多大的决心才能坚定环保信心。

去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公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深化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六个“紧紧围绕”之一,统一部署;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丰富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把“资源产权、用途管制、生态红线、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等内容充实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来。

1 16 , 北京遭遇重度雾霾天气,游客在雾霾笼罩下的天安门广场游览。摄影/ 王跃岭

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

“去年我代表北京市跟中央签订了责任状,也立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如果空气污染控制目标到2017 年实现不了,领导说了既是句玩笑话,也是句分量很重的话,‘提头来见’。”在不久前北京市人代会《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分组审议时,市长王安顺语惊四座的一席话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北京市的环保决心。

情势逼迫,痛下决心的时刻已经到来。在环境保护领域,有一条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这条倒U 型曲线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一个国家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当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即到达某个“拐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程度又由高趋低,逐渐减缓。这条曲线总结了众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已被当作一般规律。因此,目前很多人也试图用它来描述中国环境的发展前景。但也有学者指出,不要认为曲线是必然的规律,这一“拐点”可能会很晚出现,也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如今,我国的人均GDP 已临近“拐点”水平,能否出现“拐点”,有赖于法律的完善、制度的创新,进而促进经济的转型,推动企业和公众观念的转变。

解决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有制度的规范、科学的指导和务实有效的行动。

加快现有法律的“生态化”调整

英国伦敦曾以雾都闻名世界,在“伦敦烟雾事件”之后痛定思痛,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行动,历时近半个世纪,完成了从浓雾弥漫到蓝天白云的巨变。

环境问题是追求利益与保护环境的博弈,法治正是这一“两难博弈”的平衡点。“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关键是强化法治管理制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进程,推动现有各种法律的“生态化”调整。

目前,我国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局限在生态保护、环境资源保护方面,且本身存在不少问题及矛盾,不能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比如,立法理念陈旧、立法技术不高 ;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规范还处于较低层次,行政色彩较浓;法规侧重于对单纯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原则性规定,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立法量少质低。

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应明确以生态经济理念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服务业。把改善民生问题摆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突出位置。应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渠道、方式,把健全公众参与的法律政策作为生态文明法律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 8 月环保法修正案草案上会初审,这部法律1979 年开始试行,1989年正式颁行。在这33 年中,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法、草原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20 余部法律相继推出,而位阶其上的环保法却停滞不前。去年6 月和8 月该法修正案草案经过了二审、三审。审议中,对一些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两次公开征求意见后,广泛吸收了各方意见,虽然还有一些争议,但是正在朝着公众期待的目标迈进。我们希望法律的修改能够促进“拐点”的到来,从这点讲,环保法的修改必须具有一种历史责任感。(本刊记者彭东昱)

2013 中国环保大事记

1 23 日,《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公布,提出2015 年“能源消费总量40 亿吨标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 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三项约束性指标。

2 27 日,环境保护部发布公告,决定在重点控制区的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3 20 日,国家林业局对外公布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 年)》。计划2020 年前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 万公顷,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

6 18 日,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上线,成为我国首个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的试点城市。随后,上海、北京碳排放权交易相继开市。至此,2013 年正式成为中国碳交易元年,碳效益市场版图在国内逐步扩大。

7 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内新增光伏装机目标与光伏应用市场的重心调整 ;8 月底,国家发改委公布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电价为0.42 / 千瓦时。此后短短几个月间,多达十余项的政策细则被相继推出。

8 11 日,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 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 万亿,年均增速15% 以上。

8 29 日,环保部公布2012 年度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考核结果。中石油、中石化分别未完成CODNOx 的减排任务, 除油品升级和节能减排项目之外的新、改、扩建炼化项目环评。

9 12 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大气国十条) 由国务院正式发布,提出防治大气污染的十条35 项措施,拿出了1.75 万亿的计划,推动空气质量改善。

责任编辑: 张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