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大杂志

代表建议须扣紧深化改革的真实民意

张启生

浏览字号: :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4年第4期

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为了使今年的改革起到鼓实劲、见实效、夯实基的作用,笔者认为作为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和建议,应该坚持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充分反映各地全面深化改革的真实民意,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强大力量,推动改革冲破难关,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顺利向前推进。

应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建议上充分反映真实民意

坚持问题导向抓好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改革方法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汇集改革发展针对问题的真实民意,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主体,清楚改革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代表建议只有汇集真实民意,才能将改革改到要害处。以往一些地方人大代表的“建议”,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和影响,所提“建议”内容存在“四多四少”:为解决眼前困难要钱要物要优惠政策的多,着眼制度性改革的建议少;围绕当地局部利益提建议的多,站位全局提的建议少;提解决表面问题的多,提解决深层问题的建议少;看领导眼色、按领导意图提建议的多,提反映群众真实意愿的建议少。因而使有些制度性、全局性、深层次的问题越积越多。

我国各个领域的重大改革,都是针对发展中遇到的落后观念和疑难问题,都是通过解放思想、破解难题才得以推进的。人大代表如果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或者尽管看到了却不愿或不敢如实提出解决的“建议”,就会贻误改革和发展,甚至使问题越积越重,越重危害就越大。为此,人大代表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观念,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群众中去调查民情,潜心研究亟须破解的疑难问题,而不能用自我感觉来代替群众意愿;应该真实地反映群众关注的必须改革的问题,而不能用领导的片面意见来代替群众意愿;应该把提出改革“建议”放在主导地位,而不能只肯定成绩,淡化或掩盖问题;应该下功夫研究改革发展的新情况和提出如何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建议,而不能浅尝辄止地应付差事。只有敢于把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各个领域的突出问题提出来,才能让党和政府及时地“以群众的呼声”作出落实改革的应对决策,实现改革应达的目的。

坚持问题导向的根本措施在于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身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河南省代表,就应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找出粮食生产过程中种子保障、肥料供给、机械服务、产销合同、收购价格以及灾害保险等方面存在的、单靠本省力量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改革或完善的“建议”,求助国家予以支持,推动问题的解决,促进全省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部署得到实现。

应在“从群众最期盼领域改起”的建议上充分反映真实民意

汇集群众最期盼改革领域的真实民意,是找准深化改革突破口的保征。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要求:今年的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群众是改革主体,哪些领域先改,哪些领域后改,怎样改,突破口在哪儿?群众自有谱。为了让各级政府年初制定的改革实施规划更具针对性,人大代表既要深入实际征集民意,又要敞门接纳谏言,力争多方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客观真实地汇集民意,并创造条件让群众参与“建议”的拟写、参与确定“建议”的格调、参与评判“建议”的质量,切实把民意作为找准深化改革突破口的根本依据。

为使改革“建议”与中央的部署相一致,各地人大代表应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区分情况、分类推进”的要求,围绕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认真做好民意的筛选和考究,区分情况、分类提出。对于那些方向明、改革见效快的问题(如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单独”二胎生育政策等),要在“建议”中提出更为实用的操作措施,助推改革进程;对于那些涉及面广、需要中央统一部署实施的改革(如个人所得税制、延长退休年龄、农业人口落户城市等),要在“建议”中科学提出改革设想,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对于那些需要逐渐推进但又必须实施的改革(如国有企业改革、行业收入调节、房地产税立法等),要大胆进行理论探索,为全面推开提供智力支持;对于三中全会提出的需要推进的制度性建设(如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建设改革、权力清单制度、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要如实反映突出问题,为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民意依据。

应在“全力做好改善民生工作”的建议上充分反映真实民意

改善民生是人大代表“建议”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今年的改革要“全力做好改善民生工作”,“让全社会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大势,通过大量“建议”来准确反映群众民生改革的意愿和要求,依靠高质量“建议”的影响力去推动民生问题的改善,是今年人大代表履职尽职的重要抓手。

保障民主是解决民生的前提,没有民主的民生只能是空中楼阁的民生。为了“把市场的手、政府的手和人民群众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聚集更大的力量”,加快民生各种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人大代表的“建议”,应当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从三个方面处理好反映改善民主政治诉求与反映改善民生具体问题的关系:一是把反映改善民主政治诉求放在反映改善民生具体问题的首位,积极构建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利益表达和协调的制度平台,使“建议”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不同层次群众的民生政治要求;二是把反映决策和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核心,认真调查和反映改善民生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纠正侵害群众民生合法权益的不良现象;三要把反映如何提高人民群众自我民生权益表达能力作为改善民生的关键,重点反映如何完善和普及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表达方式上,逐步实现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常态良性互动,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应在“突破利益固化樊篱”的建议上充分反映真实民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认为,深化改革的障碍来自意识形态、特殊既得利益、旧体制造成的困难三个方面,必须认真清除。有专家还列举既得利益者和权力拥有者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的种种倾向。如:一方面他们说要对既得利益格局、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又在自觉不自觉地强化垄断行业地位,强化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受到行政权力的威胁,另一方面又难下决心限制政府强势;一方面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区域差距过大等引发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又没有足够的底气向不合理的既得利益格局“宣战”,等等。对深化改革的摇摆立场和极力维护既得利益的消极态度,人民群众深感忧虑。这就告诉我们,不冲破改革的障碍,改革不仅难以深入,且还有可能半途而废。要冲破改革的障碍,就要紧紧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为此,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应做到:一是如实反映各地改革障碍的表露苗头、危害分析、基本估计,人民群众的识别程度、认识程度、关心程度及应对建议。二是认真汇集各阶层群众冲破改革障碍和利益固化樊篱的呼声和建议,为党和政府集中民意期待,以更加有力地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三是如实反映人民群众对于既得利益者、权力拥有者实施民主监督将遇到的难题和要求,如何为人民群众搞好监督创造有效条件提出建议。总之,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导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形成冲破改革障碍、突破利益固化樊篱的强大力量,不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 张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