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监督,离百姓很近
2013 年里,南昌市出租车司机李时根发现,他周围的一些同行们有点“忙”。先是不少人私自将自己车子动了“手术”,从烧汽油改成烧甲醇,每天都要去找地方灌装甲醇,有时候一天里要去两次。可到了秋天,这些灌装点渐渐不见了踪迹。与此同时,一些天然气加气站新建起来,成了大家常去光顾的地方。自然,他们拆掉了车上烧甲醇的装置,又加上了天然气专用设施。
“烧汽油跑1 公里0.8 元,烧甲醇只要0.5 元。”李时根告诉记者,的哥们选择甲醇作汽车燃料就是为了省钱,“这笔账谁都会算,一个月下来能省不少钱呢!”
甲醇虽然便宜却不耐烧,加一次只能跑100 多公里。因此,为图方便,不少的士司机在车的后备箱放有装满甲醇的储存桶。甲醇的特性,高温天气里,如遇碰撞外溢,极易自燃,所以一辆这样的车就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样,极具潜在危险。更为可怕的是,据有关专家检测分析,使用这种私制的简易装置,会造成甲醇燃烧不充分,从而产生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甲醛等成分。这也正是李时根一直没有“跟风”改装的原因。
“最多的时候,南昌市共分布有几十个甲醇灌装点,1000 多辆出租车改烧甲醇。”江西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泽民告诉记者。有1000多辆这样的出租车,就相当于1000 多个“毒气发生器”在街上跑,严重污染空气,危及市民健康。这个问题引起了江西省人大的高度关注,2013 年夏季,省人大环资委经过多次明察暗访,持续跟踪调查,以强烈的责任感,写就了《关于南昌市出租车非法改装燃油装置、私自使用甲醇燃料情况的报告》,直接呈送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领导案头。这份报告虽然篇幅简短,但附有现场采访图像资料、权威机构检测报告等,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很强,得到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和省长鹿心社都对此作出专门批示。
于是,人大督办、省市对接,一场声势浩大的联合行动像飓风刮起。参与此项行动的南昌市安监局副局长罗春来告诉记者,南昌市、县有关部门共出动车辆285 台次,人员1320 余人次,查处非法改装出租车燃油装置场所5 家、非法灌装甲醇窝点59 个。目前,全市非法经营车用甲醇燃料的窝点已基本取缔,出租车上的非法装置也基本拆除。
“烧甲醇明显比加汽油省钱不少,要想治理效果持久,光靠‘堵’肯定不行,一定得疏堵并举。”杨泽民表示,烧天然气比汽油的成本低,是目前看来较为理想的清洁车用燃料,而且周边省份早已推广开来,相对其他省份,江西的脚步已是落后。
“我们再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了。现在还来得及,但一定要赶快醒悟。”从江西省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汪毓华的话语中,记者能够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是的,雾霾席卷全国,地处中部、一直以生态环境优良著称的江西也未能幸免。
2013 年10 月17 日,江西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南昌市车用天然气加气站建设情况视察动。摄影/潘辛菱
除工业生产排放外,机动车尾气和建筑渣土运输形成的扬尘,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不让干净空气变成一种奢侈品,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将大气污染防治排上2013 年监督工作“重头戏”之列,除继续通过开展“环保赣江行”活动,监督政府抓好工业企业废气排放治理工作外,还综合运用各种方式,重点督促政府加快车用天然气推广、机动车环保标志核发等工作,并对城市建筑扬尘污染整治引起足够重视。
针对江西车用天然气推广工作相对迟缓的现实状况,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赴外省学习考察,召开省领导有关重要批示交办会、加快全省车用天然气工作推进会等,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加气站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据江西省能源局综合处调研员王绍勇介绍,截至2013 年底,全省已建成、在建和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加气站共有91 座,其中核准权限下放后启动了48 个加气站项目的前期工作。
南昌市为了疏导一直私自加甲醇作燃料的出租车司机改用清洁燃料,推广天然气工作的“加速度”也最大。2013 年8 月起,短短4 个月时间内,南昌就建成了8 个撬装加气站、4 个固定加气站。“以往建一座加气站审批时间需要一年半,盖86 个章,现在变为10 多天时间,盖12 个章。”南昌市能源局局长王林告诉记者,这是南昌市政府对加气站建设实行“1+12”联审联批机制带来的效果。
积极推动全省机动车环保标志核发管理与黄标车治理工作,是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关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2013 年7 月27 日,江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江西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按条例规定,2013 年10 月1 日起,黄标车和无标车闯限行路段,驾驶员将被记分,并罚款200 元。
江西省环保厅污防处副处长赖长浩告诉记者,条例从起草、立项到颁布实施仅用了一年多时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台一部地方性法规,在江西的立法工作中比较少见。他认为,这充分说明省人大常委会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现在,江西全省的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增至99 家,基本实现了县级全覆盖,环保标志核发率达到88%,各设区市也都发布了黄标车限行公告。
机动车保有量60 万辆的省会南昌市。此前曾两次试图推行机动车环保限行政策,但由于各种原因,均以失败告终。而2013 年,在省人大常委会的全力支持、多方协调之下,南昌展开了一场力度、规模前所未有的“围剿”汽车尾气的专项整治行动。有关职能部门一方面通过15 个机动车环保标志核发点,免费向车主首发、补发以及换发环保标志;一方面,对无环保标志车辆、排放超标的黄标车严格实行区域限行、扣分、罚款等一系列措施。
据了解,目前南昌市环保标志首轮核发工作已经结束,已进入环保标志的换发和新增车辆的环保标志核发阶段。
截至2014 年1 月12 日,共核发环保标志654491 个,其中黄标42656 个,黄标率为6.5%。南昌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中心主任李卫东告诉记者,实行环保限行后,仅东西湖限行区域,每天就减少6.8 万辆车次,空气污染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同时也缓解了中心区域交通压力。
由于正处于大发展阶段,相对江西其他城市,南昌市的建筑工地数量更多,分布更广。省人大常委会以南昌市为抓手,要求在全省推开整治建筑扬尘污染的工作。
2014 年1 月13 日,记者参加了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南昌建筑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视察。在南昌大唐世家建设项目工地,记者看到,项目现场有施工围挡,有冲洗平台,施工主干道已硬化,施工现场主干道及大门周边道路余土外运掉落的渣土干块做到随时洒水清洗,对施工车辆做到了进出冲洗降尘。
江西省住建厅建筑监管处处长姚宏平表示,住建厅将以省人大常委会此次视察为契机,在抓南昌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问题的同时,对全省各地建筑工地作出相应要求和部署。
省人大常委会发力监督,推动政府做好大气污染防治这件事,由于媒体参与的原因,公众知晓度比较高。其实,食品安全、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诸多涉及民生的事项,也都是新一届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密切关注的内容。
有成效的监督源自于对人民群众的贴心关注。“人大监督工作,必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真正反映人民的要求。”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礼和这样认为,这自然成了常委会监督工作的设计理念。
如,在组织教师法执法检查时了解到,2011、2012 年地方教育附加省级统筹后,按文件规定应返还80%,但实际上一直未得到及时返还。执法检查组向省财政厅指出这一问题后,财政厅迅速改正,将应返还的资金全部还了下去,其中仅2012 年,全省返还下去的资金就达13 亿多元。提交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执法检查报告,围绕改善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合理调配编制等方面提出了十多条建议。省政府积极采纳这些意见,目前,农村教师周转房和教育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已初见成效。
再如,坚持开展几个多年打造的品牌监督活动,如以“保护蓝天碧水,建设秀美江西”为主题开展环保赣江行活动;以“让群众吃上放心肉”为主题,开展赣鄱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以“关注校园餐桌”为主题,开展食品药品安全赣鄱行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或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农兽药行为起到有效促进作用,或在督促解决无证经营、主体责任不到位、餐饮加工不规范等一些具体问题上取得一定成效。
作为南昌市备用水源、湾里区饮用水源的幸福水库,长期受到周边200 多家养猪场的严重污染。“环保赣江行”活动在连续3 年不懈关注的基础上,2013年继续大力推动,促使当地政府下大决心、大力气彻底整改,将污染水库水质的养猪场全部拆除、搬迁完毕。现在,幸福水库正在通过自净,逐渐恢复原有的秀丽面貌。湾里区百姓家中的水龙头,流出的水也不会散发出一股异样的味道。
李时根们能够感到,人大监督,离他们很近。(本刊记者 张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