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侧记
2013 年12 月27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国务院关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这是联组会议现场。摄影/ 马增科
按照中央新的2300 元扶贫标准,当前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尚有1 亿人左右。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 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在剩下的七年时间内,使这些贫困人口手头宽裕,家境好转。
为推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共同富裕,2013 年12 月27 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受张德江委员长的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主持联组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王胜俊、陈昌智、严隽琪、王晨、沈跃跃、张平、向巴平措、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张宝文、陈竺出席会议。
此前2013 年12 月25 日下午和26 日上午,本次常委会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分组审议。审议中,大家踊跃发言,共有43 位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充分审议的基础上再以联组会议进行专题询问,直接反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这次专题询问十分关注,询问前就有六位委员主动报名提出发言询问的要求,询问中也有六名委员、人大代表积极提问。
国务院对这次专题询问十分重视,安排了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8 个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认真回答询问。
整个上午,专题询问保持着以往简明扼要、有的放矢、良性互动的节奏。在问答之间,透过询问者与被询问者的交流与碰撞,加深了大家对扶贫开发工作中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有利于推动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有针对性地做好下一步工作,凝心聚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如何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怪圈?
“现在开始询问。”当吉炳轩副委员长话音落下,提前报名且准备充分的辜胜阻委员第一个接过话筒。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康县’与‘贫困县’两个不同帽子,得到的待遇差别很大,戴“贫困帽”的县得到了很多资助。一些贫困户存在不实脱贫、主动返贫的等靠要的思想;一些地方政府要政绩的时候戴‘富帽’,要利益的时候争戴‘穷帽’,把‘贫困帽’当作宝贝。这样形成‘贫困—扶贫—贫困依赖—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就当前一些地方存在争当贫困县的现象,辜胜阻连珠炮般的发问,如何打破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恶性循环,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从“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扶贫”,让“减贫摘帽”代替“哭穷戴帽”?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诚恳地答道,辜胜阻委员所提的“这些问题很重要,也很有代表性,是社会各个方面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工作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坦率地说,解决起来难度也是比较大的。但是,又必须也应该尽快地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总的来看,历次调整进入重点县的,都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地区。凡是进入重点县的,不仅可以拿到扶贫的资金,而且可以享受到各方面的多项政策支持,甚至是国际援助方面的帮助,这对贫困地区、贫困县加快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帮助作用。“由于重点县扶持政策的含金量比较高,加上缺乏退出的正激励效益,不退出有好处,退出没有好处。所以,一旦当上贫困县,群众不愿意退,干部也不愿意退。”
“对于一些地方干部群众普遍不愿意‘摘帽’及一些非重点县想办法‘哭穷戴帽’的现象,我们分析后认为这里除了好处以外,更重要的是政绩观和考核体系的问题。”刘永富表示,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办、国办2013 年12 月18 日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改进贫困县的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GDP 向主要考核扶贫工作成效转变,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二是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瞄准贫困户、贫困家庭而不是贫困县,帮助贫困对象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让老百姓富起来;三是开展调查研究,制定重点县退出的正向激励措施;四是开展试点探索重点县的退出机制。
缩小发展差距,将施展哪些“真功夫”?
由于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涉及国家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协力合作,陈光国委员便把问题提给统筹协调能力更强的国家发改委,“《新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明确规定,到2020 年要缩小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目标任务。现在已经过去三年了,未来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真功夫’和‘硬措施’,有效地缩小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
对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晓滨表示,从整体发展看,我国扶贫任务所面临的困难非常巨大,投入明显不够。同时,一些贫困地区虽然有资源,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很大。国家发改委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在每年都在政府投资计划里拿出相当大的一部分倾斜于扶贫工作,包括制定连片地区开发规划,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计划,原中央苏区、原革命根据地发展规划,下一步要重点精准地按照中央的要求进行投入、开发。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市场、各个省区、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新的十年扶贫纲要一定会得以顺利实现。”
当前,我国贫困人口大都居住在深山、石漠、高寒等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扶贫开发成本很高。而这些地区又多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财政薄弱,扶贫配套压力大。要缩小这些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可谓困难重重。对此,马志武委员提出问题,“中央有关部门有没有考虑加大对特殊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资金支持?”
对于马志武委员提出的问题,刘晓滨十分认同,“在我们的扶贫工作当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往往是要求下面配套资金的问题。但是从现在开始,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和特殊落后地区,县以下不再配套,这项政策已经在执行。”
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补充说,财政部将继续加大投入,更多地撬动社会资金到贫困地区进行投资办厂,发展经济,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针对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西藏、甘肃、贵州、新疆、云南和青海六个少数民族比例较高的省区如何脱贫,唐世礼委员发问:“国家将进一步采取哪些措施强力、有效地帮助上述特别困难的地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同步小康的目标?”
对于这个问题,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答道,少数民族地区在扶贫开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全国832 个片区县和重点县当中,少数民族县有417个,占到一半以上;在国家592 个重点县当中,上述6 个省区有208 个,超过三分之一。分配扶贫资金时,也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的因素,2013 年,这6 个省区的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占到全国的40%。此外,国家民委等相关部门还专门制定了一些规划,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比如制定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等等。
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也都表示,在现有基础上,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特殊困难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包括加大投入尤其是提高县级财力保障水平,督促有关部门细化、实化中央已经明确的各项措施,落实编制规划和重点项目,加强对口援助工作,帮助协调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治贫先重教,国家有何举措?
治贫先重教,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在陈秀榕委员看来,“贫困地区脱贫,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而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以及民族素质的重要基础。”因此,她十分关心的问题是,“国家如何消除贫困地区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孩子辍学问题?在确保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享受同等教育方面,将会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答道,消除贫困地区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的问题,教育部一直在努力,首先是对15 岁至24岁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农村实用技术等各方面的培训;其次是开发和编写了比较形象、浅显易懂的远程教育资源,重在脱贫致富的技能培训;再就是加强脱盲后的继续教育。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提问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答问。摄影/ 马增科
鲁昕介绍,为了让贫困地区孩子享受同等教育,教育部目前主要是通过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学校工程、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营养餐改善计划、恢复一批农村教学点、把优质资源通过远程输入到贫困地区、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六项举措提高教育水平。
另外,教育部还会同国家发改委、卫计委编制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到2020 年使贫困地区的儿童发展整体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争取通过从父母、家庭到学校、政府、社会建立一个儿童关爱的全覆盖保障网,使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生得好、长得好、学得好,还能就业,从根本上解决治本脱贫问题。
金融扶贫,能否发挥更大作用?
打好扶贫攻坚战,不仅仅是要加大财政投入,更离不开金融资金的支持。
刘振伟委员介绍说,为了配合常委会审议扶贫开发报告,他曾到多省开展调查研究。根据调研情况,他认为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能够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发展的活力。所以,他提出,“在金融扶贫方面,将会有哪些考虑?”而这正是他在地方调研时听到的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
“开发式扶贫不仅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大头应该有金融的投入和社会其他资金的投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郭庆平回答说,多年以来,人民银行和金融部门按照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和国家的统一部署,不断加大了金融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工作力度。根据最近的一个调查,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贫困地区的银行贷款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配合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郭庆平表示,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包括深化农村改革,健全贫困地区金融组织体系;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配套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带动农村贫困户发展;以金融资金为纽带,促进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及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吸引社会金融上的资金,特别是商业性的金融资金更多地向贫困地区倾斜。
与此同时,还有委员和代表对与扶贫开发工作有关的其他问题提出询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一一作出回答。
询问扶贫开发,意义何在?
在近三个小时中,专题询问既严肃认真,又宽松和谐。问者开门见山,切中要害,答者实事求是,坦诚深入。大家在问答之间将扶贫开发攻坚战中的一些重大的、关键性的问题作了详细解剖,既摆出了问题,也详细分析了原因,必然有利于改进工作。
正如吉炳轩副委员长所说,专题询问深化了大家对扶贫开发工作中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有利于推动国务院有针对性地做好下一步工作,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攻坚战。
询问结束后,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感慨,“今天的专题询问开得非常好!”他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对扶贫开发工作监督认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很好的建议,“回去之后,我们会认真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改进我们的工作。同时,也欢迎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继续对我们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