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代表工作的“牛鼻子”

杨想森 蔡明虎 高胜前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3-08-26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翻开湖北省荆门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的代表活动登记簿,一串串数据映入眼帘:2012年,代表小组开展调研活动6次;组织代表视察4次;撰写调查、视察报告10篇;接待选民120多人次;督办落实建议6件;代表为民办实事9件……一串串数据的背后,折射出龙泉小组的代表们为民代言,关注民生办实事的赤诚之心。

    这只是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组织开展代表小组活动的一个缩影。

    20121月,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经过深入讨论研究,一致认为:代表小组是代表工作的基础,是代表开展活动的基本形式。代表小组建设好了,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就有了组织保证,人大代表工作就有了抓手。

    随后,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召开全市代表工作会议,部署安排代表小组建设工作。同时,全市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也将代表小组建设紧紧抓在手中,代表小组像新生力量,如雨后春笋,踊现荆楚大地。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各级人大代表5000多人,按照“便于组织,便于活动”的原则,全市已建立市县乡各级人大代表小组239个。

    代表活动有了载体之后,只有不断健全代表小组工作制度,用制度规范代表活动,用纪律约束代表行为,代表在闭会期间发挥作用才有保障。为此,全市各级代表小组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效果比较好,促进了代表小组活动规范有序。

    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针对小组代表担任市区领导职务较多、工作较繁忙的实际,规定领导干部代表每年均要参加小组活动12次,并要求亲自撰写调查材料。领导干部因事不能参加小组活动,都要坚持事先请假。由于制度约束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代表参加小组活动的积极性高涨,每次实际参加活动率均达90%以上。

    为保证代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避免出现“挂名代表”“荣誉代表”,掇刀区人大代表白庙第三小组探索出代表公示、代表履职承诺、代表接受选民评议、代表小组活动量化考核等制度,加强了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增强了代表自觉接受选民和社会监督的意识,促进了代表活动深入开展。

    “人大代表要想真正履行职责,素质是基础,活动是关键。只有提高代表的自身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代表才能依法行使权利。同时,代表只有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密切与选民的联系,积极反映民众意愿,不断督办落实,才能体现代表的价值”。基于这一认识,荆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狠抓学习培训,提高代表素质和履职能力。换届后,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培训全体市人大代表。各县市区采取邀请省人大专家授课,请履职较突出的老代表给新代表介绍履职经验,在开展视察调研前组织专题培训,让代表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培训,代表们深刻认识到:人大代表既是一种职务,更是一种责任;既要当好人代会期间的代表,更要当365天的代表。

    强化代表角色意识,在参与中增长见识和履职能力。坚持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和重要情况通报,安排代表参加常委会组织的工作评议、视察、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活动。换届以来,市县两级共有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类活动。

    全市各代表小组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推进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拓展了人大代表履职空间,密切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展示了人大代表形象,提升了人大代表地位。

    荆门市东宝区龙泉小组对城区关闭的29家采石场进行视察,促进市政府部门加强工作督办力度,盗采行为得到较好遏制;胡集代表小组面对60年一遇的旱灾,积极开展农业生产视察活动,组织代表捐款捐物,为全镇农民抵御灾害、降低损失做出了贡献;京山县新市镇代表小组探索推行了代表小组组长“轮值制”,由代表轮流当组长,代表主动履职成为共识;沙洋县李市镇代表小组组织代表实地视察引江济汉工程,督促镇政府解决工程实施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掇刀区麻城镇人大代表小组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办法,安排人大代表联系困难群众和信访群众,用真心倾听民意,用诚心化解民忧,用公心化解民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换届以来,荆门全市239个代表小组共提出建议300余件,为当地群众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3年第13期 责任编辑: 张学文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