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一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紧接着,“两会”期间又传出康有为、鲁迅故居即将被拆除的消息,最终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方干预下才得到官方回应:康、鲁故居不会拆除。文物保护一下子成为上半年最受各方关注的事件。4月初,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首次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各地也相继进行自查。应该说这些年来,文物为城市精神和旅游经济带来的双赢效益,令各地对文物重视和保护力度一直在加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如果文物保护仅仅是保护过去的物质遗产,恐怕是又陷入了一个误区。因为,以文物定义看,它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可当下的现实却是,在城市规划变动、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之下,康、鲁这些近代名人故居保护起来都需要全社会的干预才得以保全,更别说现在也许是黄口小儿,未来大师的居所了。既然是百年之后的事儿,谁都无法预测,房子自然也就无法保留。
这样的推断绝不是信口开河。“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这段话引起非议众多,有人误解是建筑质量差而寿命短,其实更应该得出的是,我国城市规划变动大而使得建筑寿命短。比如在南京,设计寿命50年、建成投用仅15年的高架桥城因城西干道改造方案而面临拆除;在福州市,一所投资1500多万元刚刚建成的小学因被重新规划而拆除,被称为“史上最短命的学校”。随便在网上搜一搜“竣工、拆除”,可以看到,刚建成就拆除和建成数年不到就拆的新闻比比皆是,仅百度就约4910000个记录。可看看其他国家,英国到处都是100多年的房子,低一点的也有60多年;在德国,70、80年的建筑也很常见。
众所周知,文物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各个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当代建筑的“短命”势必会造成城市记忆的缺失。有了文物保护法,我们能够找到历史悠久的建筑,可当下的建筑寿命如此短,又该怎样靠建筑来保存社会进步、时代精神的记忆呢?
在未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文物保护执法检查报告审议之时,希望委员们不仅讨论如何加强过去文物的保护,还应谈到“当下的建筑,未来的文物”保护。而主政一方的官员,在注重GDP的同时,更不要忽视文化生态和城市精神的培育,不要热衷于搞一些“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标志性建筑”。这样留下的烙印也许才会使城市与时代精神更加的夺目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