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监督

专题询问:教育部会有哪些举措 工信部如何同步部署职业教育发展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5年7月1日

中国人大网讯 6月30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德培提出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德培提问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已经从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发展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并重,系统地培养技能技术人才,需要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这次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职业学校的同志们反映强烈的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职业学校要升格要上层次,即中职升为高职,高职改为本科;二是希望职业学校的学生能有继续升学的前途。刚才很高兴听到刘延东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已经谈到促进一部分普通高校转型。我想请问教育部对这一点有什么具体的措施?今后发展的具体思路是什么?在稳定职业教育发展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方面,教育部会有哪些举措?同时,国务院近期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迈向制造强国,既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数以亿计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请问工信部是如何同步部署制造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将如何加强和用好职业教育,为中国制造升级和优质制造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回答提问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回答说,谢谢刘德培委员提出的关于职业教育的学校升格、职业教育的学生升学和一批本科院校转型问题,还有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职业教育领域,社会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比较复杂和敏感的问题。关于职业学校的升格问题,我们的导向是,原则上中职不升为高职,高职不升为本科。因为根据我们国家四化的进程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特别是产业、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应当保持与之相适应的稳定的中、高职结构,各个中、高职学校都要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各自的定位上潜心办学,形成特色,打造品牌,提升质量,争创一流。要坚持这个导向,政府部门要在学校的分类管理、分类扶持上采取政策,突出特色,突出质量,突出绩效,改变以往简单按学校层次分配教育资源的做法,尽可能地扶持一批高质量的中、高职学校。最近几年,示范职业院校的建设就是这样做的,效果和影响都很好。关于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这是一件大事,其基本要义是,目前已经是普通本科的高校的转型发展,而不是高职高专的升格发展,这涉及到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协调发展问题。国务院最近明确提出,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要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国高职的招生数仅占高等教育的46%,一半还不到,更谈不到以上。我国普通教育过大,职业教育偏小,这个结构不尽合理,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并存的一个具体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症结所在。总书记最近在贵州调研时强调,各行各业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的技能型人才。引导部分有条件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变,目的是要促进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而不是为了已有高职院校的升格。当然,具体到某一个行业、专业或者学校,由于我国国情复杂,行业众多,发展不平衡,我们要在坚持这个原则导向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需要顺势而为,谋定而后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于职业教育的学生升学,我们的导向是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职业教育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而不能简单办成升学教育,这一点是要坚定和明确的。但是学生的就业和不同方式的升学并不完全对立,必须按照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特点,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途径成长建立“立交桥”,不能把职业教育办成“断头”教育,使职教学生失去上升通道,这一点也必须是坚定和明确的。综合多方面因素,我们的主要思路是:1.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学前教育、护理等领域,健全初中毕业生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方式。2.逐步扩大高职院校招收已经就业、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比例。3.打破职普界限,建立转换制度,推进各类学习成果互认衔接。4.在高考招生中,职业院校可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单独招生的办法、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免试入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多种机会。5.适度提高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本科院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关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问题。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既是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举措有:一是坚持方向,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适应需求,以服务发展为办学宗旨,走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三是创新模式,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广泛开展技能大赛,注重发挥行业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五是加快建设,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以就业率为重要指标,全面提高“双师型”教师和“双证”学生的比例。六是强化监管,发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作用,不断提高职教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率。

工业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回答提问

工业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回答说,《中国制造2025》今年5月19日由国务院印发,推进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人才是根本的保障。《中国制造2025》把“人才为本”作为基本方针之一写进了规划纲要,并且把健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战略支撑和保障的措施之一,明确提出要打造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周国务院还要研究部署《中国制造2025》今年马上要启动的各项工作任务。下面我就下一步重点开展的工作,作一个简要的汇报。第一,编制制造业人才的发展规划,把《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作为重要的专项规划纳入《中国制造2025》的“1+X”体系,这个“1”就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X”就是涉及具体的配套规划,作为支撑整个规划纲要的具体落实措施,其中制造业人才的发展规划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这个规划的制定,要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制造业人才发展的主要目标、指导思想、目标定位、重要任务和政策举措,统筹部署制造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第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加强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培养和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型的企业家和制造业发展所急需的专门人才。这方面我们一直坚持这么做,每年大概有30万人参加培训,我们想再继续聚焦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提高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第三,加强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面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着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大批企业技术研发、工艺创新、工程实现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制造业企业当中设立一批国家级的“工程创新训练中心”,鼓励企业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的在职培训和专职研修,推动大型企业建立技术创新的培训基地。第四,提升技能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刚才委员长讲到的,社会上确实出现了这种现象,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很难,每年政府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帮助他们找工作,但是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又非常缺乏。比如说随着数控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敢去修数控设备的人才就非常缺。还有一个现象,现在社会上会开车的人越来越多,会修车的人越来越少,修理汽车也是职业培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的时候提出,要依托大型的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的实训基地,推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海外制造业研究机构联合建立国际的培训基地。刚才委员长也讲到了德国这方面是很强的,中德两国的双边合作,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技能人才的培训,有计划、分层次地选派制造业优秀人才,尤其是一线的技术人才赴发达国家开展培训。第五,推动建立人才教育的新机制。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引导部分普通高校向职业技术型高校转型。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德国同样的平台,横向是可以打通的,高中毕业以后可以升高等学校,也可以升到高职。我们的职业教育往往是二本都考不上的学生才去考职业教育学校,所以在生源问题上还要继续考虑。同时,我们要引导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密切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坚持校企合作,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改革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制造业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第六,加强信息引导。探索建立制造业人才调查统计工作机制,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和评估,建设完善人才信息库,构建制造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水平评价制度,对制造业人才的未来需求量进行预测,建设制造业人才需求信息发布的平台。

责任编辑: 王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