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有一个家喻户晓的“陶老师”。
屋外小雨。江苏省南京市市级机关大礼堂内,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正听取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情况汇报。“陶老师”是此次汇报的故事主角之一。
“陶老师”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由多名志愿者组成的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团队。他们的身份相似,大多是心理咨询员或危机干预员;他们的精神相通,那就是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即“陶老师”工作站,就是“陶老师”们的家。在这个家里,有无数条联结着“陶老师”和孩子们的纽带:热线、面询、信箱、QQ、网站……所有孩子们感兴趣的交流方式都无障碍地为他们开通。
“陶老师”工作站成立于2004年,是全国第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办,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心理咨询和治疗,以及危机干预的全方位服务的专业性心理援助机构。
目前,南京市已建成了以“陶老师”工作站为龙头、以“陶老师”热线、“陶老师”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陶老师”信箱、“陶老师”心理辅导流动服务站、学校心理咨询室为纽带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机制。热线电话接谈成功6万多人次,面询5000多案次,到基层学校服务5000多人次,危机干预、紧急进入现场施救近百次,还开展了大量的公益性讲座。“陶老师”工作站已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及家长的“贴心人”。
“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还注重抓好师资培训,着力优化队伍建设。”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张生介绍,自2002年起,南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咨询员资格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教育系统已有179名教师取得了心理咨询员资格,1627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张生说。
南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也是在全国较早自行建立的专业网站。张生介绍说,网站由专人负责,每年定期拨付专项经费对网站进行维护和更新,网站上的大量信息和资料对优化师生身心素养、提升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截至目前,点击数达到408万人次,在全国同类网站中处于领先位置。
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自2001年开始,南京市就启动了合格心理咨询室创建工作。目前全市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其中,达到“合格心理咨询室”标准的占九成以上。
“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状况,南京市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建设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工作载体。”副市长许仲梓介绍,去年底建设并开通了南京“12355”青少年服务台,整合职能部门、专家和志愿者为青少年提供多领域的引导服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面向社会招募了600多名抗震救灾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组成志愿服务队赴灾区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陶老师”工作站立即对心理咨询员进行了地震灾害心理援助培训,根据灾区需要,只用10小时就开通了全天24小时免费服务的赈灾心理援助热线。
背景
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心理状态和健康人格,对于避免由于心理问题导致违法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目前,各地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室、举办心理讲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等各种形式,对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给予指导,排解心理困扰,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生活态度。
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郭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