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获奖作者采写体会

环境新闻报道要跳出环保圈

——《怎样释放社会治污活力?》采写体会

姚伊乐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4年11月14日

    一向泾渭分明的行业报道模式不得不改变。

    长久以来,我国媒体都习惯于精准定位、特色鲜明,这当然是体现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但将这一做法行之于行业媒体,往往对其所谓“精准定位”过分强调,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行业媒体只报道与行业相关的事。

    实际上,任何一个行业或一个领域,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即便是细分的“化工”、“电力”、“科技”等媒体,都离不开上下游相关行业,这些相关行业又牵涉到更广泛的领域,最终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

    环境报道更是如此。

    环境报道在国际上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国起兴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历史较短,且理论研究者较少,甚至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专门学科。在具体表现上,环境报道除了内容,没有其他特殊之处,而内容涉及面又过于狭隘,这就引发了多个方面的问题。比如,环境报道的专业性、科学性得不到强调,报道的偏差就不可避免,社会影响就难以控制;再如,环境报道如果仅仅就环保说环保,就污染说污染,忽略社会发展阶段,就难免失之于偏颇和激进,无助于环境改善。

    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对环境的关注程度急剧提升,我国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也以各种形式和渠道呈现于公众面前,不可否认,期间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环境报道作品,但也可以看到,媒体甚至政府在引导环境舆论的时候也产生了不少偏差,出现了各种环境群体事件,阻碍了社会发展。

    因此,环境报道要跳出环保说环保,要综合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综合社会制度建设现状、综合各领域政策形势等讨论环保问题。今年的人大会上,环保领域的人大代表明确而一致地指出了当前环保工作面临的问题,大致有几个方面:其一,缺乏顶层设计、制度建设不健全;其二,法律体系不完善;其三,经济政策跟不上;其四,各部门职能定位、责任区分不明晰;其五,舆论引导不到位……

    这些问题正是近几年我们在开展环境报道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就当前来说,“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了制度建设、环保法修改等顶层设计的内容,而七八年前就开始提出的环境经济政策至今尚未实质性推动,同时,近几年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工作中最大的瓶颈正是作为治污主体的企业的积极性无法调动。

    诸多因素影响下,选题也就呼之欲出。本次人大会我们报纸共选取了环境经济政策、法律修订、产业发展、公众参与等10余个选题,并得到了较好落实。

    限于篇幅,其他问题不做展开。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此后多多指教,并更加关注环境报道的发展和繁荣,从而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鼓与呼。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报)

责任编辑: 沈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