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获奖作品点评

一篇拥有“我”视角的宣传人大制度的好文章

——《一个人代会记者的“新闻地图”》点评

崔俐莎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4年11月14日

    这篇文章运用新媒体思维,把白话和故事引入程序报道,将政治性很强的事件知识化、趣味化、可视化,体现了“我视角”,是一篇很有新意的宣传介绍人大制度的文章。

    记者用她的目光带领受众到“中外记者喜欢的地方”,用这样一种新闻性很强的视角来展现“观察中国的窗口”,介绍了今年大会的主题和程序,也反映了中国的改革新变。这篇稿件的启示是,一些看似不可改变的规定性动作,如果换一种写法,也可以引人入胜。

    稿件在新华社对外通稿线路和新媒体线路播发后,被新华每日电讯显著位置配图采用。大公网、澳门日报网、新浪、红网、东方网、大众网等数十家海内外媒体和网站广泛转载。更值得一提的是,稿件在新华社微信平台推送后,被读者反复推送、评论,引起业内外认识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是新媒体领域宣传人大制度的成功实践。

    稿件篇幅不长,只有1500字左右,但是信息含量很大。三个小标题“报告里头观中国”、“审议现场看民主”和“新闻集散地抓活鱼”很抓人眼球,也起到了对稿件的引领作用。第一个小标题实际上讲得是大会中几次全体会议的内容;第二个小标题讲得是代表审议报告的情况;第三个小标题是写每年大会新闻中心的情况。

    稿件行文流畅,很多地方体现了记者多年来对人代会的细致观察。

    比如,稿件写到,“这些年,这一天,总能在人民大会堂二楼,看到外国记者一早就去排队领取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拿到报告后,不少外国记者或蹲,或坐,或趴在地上,敲键盘、打电话、拍照片——抢发快讯! 外国记者这么着急,想来也是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的重要政策宣示和主要经济数据,既是重要的中国新闻,也是抢眼的世界新闻。”

    这段文字很生动,既有对共性现象的梳理,又有较强的现场感,还有记者对现象的分析,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再比如,稿件写到,“这些年来,在代表团审议报告时,人大代表发言中往往结合自身经历、各地各行业的具体情况、视察调研的结果,对报告进行审议,他们发言的内容很鲜活。有时,代表们还会就某个观点、某些表述进行争论。每一年政府工作报告等都会根据代表审议的情况进行修改,再付表决。”

    这段话实际是用很凝练的语言写出了全国人大代表是如何履行职责、践行民主的。可以看出,作者是基于多年对人代会的观察提炼总结的,也挺有新意。

    稿件有一定历史感,知识性较强。比如,这一段“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于3月5日上午开幕。全国两会自1985年起形成了在3月召开的惯例,自1998年起,每年的人代会均在3月5日开幕。”

    总之,这篇稿件体现了作者的“我”视角,体现了其多年对人代会和人大制度的观察,清新可读,适合新媒体传播,是一篇有新意的宣传人大制度的作品。

    (作者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第24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

责任编辑: 沈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