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获奖作品点评

让全国人代会报道“接地气”的一次有益探索

—— 《解码人代会》点评

崔俐莎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4年11月14日

    为什么每年的全国人代会定在3月5日召开?代表团是如何运行的?谁在列席和旁听会议?全国人代会为何“忙里偷闲”安排休会?……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背后蕴含着“程序民主”的大文章。

    全国人代会年年开,新闻报道一篇接一篇,但仍然有不少人感觉这个会太“高大上”,是“少数人”的事。如何让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去神秘化”,让大会报道“接地气”,是这组“解码人代会”稿件策划和写作的初衷和目标。

    这组稿件共15篇,篇篇紧扣大会议程和日程播发,以程序民主为主题,以对大会重要细节的解读为目标,讲述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述一个个细节所蕴含的民主原理,既体现“新闻性”,又体现“知识性”。

    这组稿件从题目上就做了引发阅读兴趣的思考和尝试。行文中,稿件运用生动的故事、比喻等方式,使得看似“呆板”的程序变得亲切起来。如《全国人代会发言人制度的由来》一稿,除了讲述全国人代会发言人制度的法律规定外,还介绍了全国人代会历史上首次新闻发布会的情况、全国人代会历史上的7位发言人等,整组稿件短小精悍,最长也不超过1500字,信息含量却很大。不少读者反映,此组报道由表及里,解释了人代会制度设计的深刻内涵,加深了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程序民主的理解。

    采写过程中,这组稿件体现了提前采写、严谨细致、高度权威的特点。由于话题的“提前设置”,记者在大会召开前便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深入沟通,共同创意策划,并充分采纳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联络局、研究室和法工委等方面的建议。稿件写作过程中,为落实部分细节内容,记者与人大机关有关人士反复沟通核实,不断调整,使得每篇报道主题清晰、点评权威,发出去的文字“经得起推敲”。

    组稿发出后,多家中央媒体、一批地方主流媒体特地开辟专栏采用,同时带动了更多的媒体包括新媒体纷纷跟进,使大会新闻报道组“结合会议解读人大制度”的要求得到了落实,也为通俗、生动地解读严谨、复杂的会议程序积累了经验。

    有资深媒体人这样评价:新闻的传播效果,只有在被阅读被接受被分享后才能很好地实现,新华社的这组“解码人代会”系列报道,通过提供知识,让报道“接地气”,让公众对“高大上”的人代会产生了兴趣进而有所关注,对大会政治传播效果的实现作用不小。

    (作者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第24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

责任编辑: 沈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