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获奖作者采写体会

《接地气 解民忧 作好政府与百姓间桥梁 ——人大代表张永慧履职记》采写体会

卜卫军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4年11月14日

    每逢两会,记者云集,为了能够采写到关系国计民生或者吸引人眼球的报道作品,许多记者在人民大会堂附近对重量级的采访对象围追堵截,将每一个潜在的“好”选题进行广而深地挖掘。然而,以作者看来,这其中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随着大家选题逐渐有所集中,每年的两会报道产品都有所重复。在选题策划环节,我们认为,在对外传播领域,尤其是在面向欧洲受众的传播过程中,中国人民的政治、民主生活除了在重要会议中得到体现,更重要的是需要向受众展示人大代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他们点点滴滴的努力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以好的视角报道他们可以帮助外国受众理解人大代表的作用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大制度。这是我们在策划中就决定跳出两会报道两会的根本出发点。

    为了吸引国外受众的兴趣点,让他们能够听得懂、听得进去,好的政治性报道话题需要一个鲜活的故事。为了能够清晰地说明人大代表的履职过程,有说服力地反映代表在民众遇到困难时发挥巨大作用,从而更好地体现人大代表的代表性,我们将采访对象锁定为一名基层的人大代表,他(她)所解决的问题可能对大众而言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但对于当事人来讲却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大事儿。为了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记者提前做了大量功课,在网上搜索各种案例进行甄别,最终锁定在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作者多次前往海淀区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室,与相关负责人共同挑选适合本选题的案例,从众多典型案例中,我们发现今年72岁的张永慧代表不仅拥有丰富的履职经历,而且她本人非常热心,解决百姓问题时锲而不舍。于是,与张永慧代表约定后,记者来到海淀区牤牛桥社区,用了一下午的时间,现场细致地采访了事件当事人与张永慧代表。采访前,记者先与当事人进行了简短地对聊,对事件的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将注意力放在了细节的了解上,努力找到能够引起受众兴趣的细节。因为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个好的作品,反之就会毁掉一个好的策划方案。

    另外,记者认为,所谓的国际传播不但是跨文化传播,而且还是跨意识形态传播,西方受众普遍对中国人大政治制度存在大量误读误解误判,“见面握握手、讲话拍拍手、表决举举手”是很多国外受众对中国人大代表的错误印象。而我们的一些外宣产品在报道角度、写作手法上并没有做到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客观上造成这种错误印象“广而告之”。为了能够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记者在撰写稿件时力求做到开头即点题,并以西方受众能够接受的案例入手,通过对问题解决过程中经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介绍,试图引起受众的共鸣。社区工作者幽默的自嘲,从大量采访素材中摘选出最能反映出人物心理活动过程的音响,以及最能打动受众的精彩话语,使整个报道诙谐有趣,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

    在写作手法上,记者力求文字简练,在做到细节完整的基础上,使几个复杂的故事变得相对简单,容易被受众理解、认同;避免说教,用词平易近人,使晦涩的政治概念变得更“接地气”;在与后方编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实现了在有限的节目时长内增加了更多的信息量,让受众在“娱乐”中了解中国人大制度以及人大代表的履职情况,改变他们对中国人大制度的错误刻板印象。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责任编辑: 沈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