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获奖作品点评

立法工作是一座新闻富矿

——《环保修法再次征得2400余条网上意见 环境公益诉讼问题意见集中》点评

李春林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4年11月3日

    对新闻价值的追求,是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在信息爆炸、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等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家媒体对新闻性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报刊等传统媒体如何迎接挑战、参与新闻同业竞争,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仅就新闻时效性而言,通讯社、手机APP等新闻客户端抢新闻的时效意识,已经以秒计算。在这一点上,报刊居于天然的劣势地位。那么,传统报刊能否通过对独家新闻、深度新闻的挖掘,重塑自身的影响力?获得本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选报纸通讯社作品消息一等奖的作品《环保修法再次征得2400余条网上意见 环境公益诉讼问题意见集中》不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而且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这篇作品全文仅有610余字,独家报道了环境保护法修改过程中,第二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结果。作品不仅披露了第二次征集到的意见数量,而且突出了公众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环境公益诉讼等领域。在雾霾等严重污染天气不断出现,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背景下,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对这次修法,立法机关持审慎而开放的态度,不仅进行了四次审议,而且先后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最后从局部修正发展为了全面修订。面对这样一个持续时间很长的重大新闻话题,光明日报的两位记者独辟蹊径,从法律草案第二次征求意见这一环节入手,独家采访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写作编发了这篇作品,展现了很强的新闻意识和采访突破能力。

    事实上,环境公益诉讼问题是环保法修改过程中争论最热烈的问题之一。各路媒体包括境外媒体都有大量报道,其中一些还存在误解和误读。这篇作品在恰当的时候发出权威声音,及时表明了立法机关对民意的关切和回应。2014年4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新法进一步扩大了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范围,受到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充分肯定。回过头来看,刊发于2013年8月的这篇消息,在一定程度上为修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舆论支持。

    这篇作品获得人大新闻奖一等奖,至少有两点启示。第一,在网络时代,报刊等传统媒体依然具有竞争力。由于与采访对象更加贴近、占有信息更加丰富、人员素质相对更高,传统媒体更有机会采写出独家的、有深度的新闻作品,从而产生影响力。第二,不少人认为,人大立法的报道都是程式化的,跳不出“起草草案——提交审议——分组审议——修改——表决”的流水线,也做不出特色。其实不然。法律条文的背后,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每一部法律的制定、修改,都是非常严谨的过程。立法过程每向前迈进一步,都有许多细节和故事值得挖掘,关键在于你是否具有新闻眼光。只要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坚持对新闻价值的追求,并且善于把立法者的关注和受众的关切结合起来,人大立法工作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新闻富矿。

    (作者系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第24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

责任编辑: 沈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