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获奖作者采写体会

让主题报道找到鲜活的人和故事

——《甘肃:探索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新模式》采写体会

刘龙龙 王 皓 牛楠超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4年11月3日

    一提到人大代表,我的脑海里闪现最快的就是“两会”时胸前一个非常显眼的红色代表证,手里提着一个文件包,走进会场,在会议上提出一些议案和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再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选举和表决。而到两会结束后,人大代表都在做些什么?

    很多人说,在闭会期间,人大代表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积极向国家机关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行工作。而就在这一句话当中,“密切联系群众”这六个字尤为惹眼,可到底用什么办法才能更好地“密切联系群众”,这也是每个代表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2012年2月,甘肃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省、市、县、乡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工作,帮助特困群众加快脱贫步伐,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双联”本意就是让党群和干群关系更密切、扶贫开发更有效、基层基础更牢固、社会建设更和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在这样一个新政策下,是不是给甘肃省的人大代表们也创造了一个可以更好“密切联系群众”的机会?

    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组数据,截至2012年底,甘肃省人大代表在“双联”行动中开展政策宣传活动近800场次,直接受众约6万人;反映乡村发展中的问题881条,帮助贫困村争取项目224项。也就是这组数据,奠定了“探索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联系群众新模式”这一选题的想法。而全国人大看到了甘肃省人大代表的成绩,新闻局组织了采访团挖掘真实的故事,通过媒体让这样的新探索在全国开花结果。

    做一条好的新闻作品必须有真实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具备了这两点才有可能把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联系群众新模式表现出来。甘肃省人大为采访团准备了两条路线共大家挑选,一条是甘肃省内经济较好,人大代表通过“双联”促进了地方经济工作的,而另一条是走进甘肃省内条件更艰苦、更能反映省情的地区,急需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面对这两条路线我们也在思考,谁都知道“有求才能有应”,而在甘肃什么地方群众需求最迫切?那肯定就要找经济实力弱、发展较落后、地处山区的地方,只有群众需求迫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效果才会最明显,基于这样的考虑,必然要选择后者。

    拍摄地点选好了,可是几个问题也随之摆在了这次主题报道的面前。当人大代表遇到群众,本身就是一个看似“老得掉牙”的话题,无非就是致富、贷款、就业。当人大代表发现问题时,只有一纸提案吗?当人大代表遇到联村联户的时候,难道就是简单的修条路、架座桥、送袋化肥、给两百块钱?这些问题似乎让选题又回到了原点,主题报道应该选取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人物来表现,是选择甘肃省内身为代表的优秀干部,是选择为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还是选择来自基层最贴近群众的代表?“贴地飞行”四个字就是答案。越大的主题报道就需要越小的事、越真实的人物、越鲜活的故事来表现。

    说了这么多到底要什么?要的就是的能表现西部民族地区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全国贫困县积石山,要的就是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能力不足、问题突出,要的就是乡、镇、县、市的人大代表在双联工作中推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些就让主题报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甘肃:探索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新模式》讲述了积石山县人大代表们通过在“双联”活动中了解到教师培训欠缺的问题,通过每一位代表的努力推动了政府花大力气加强教师培训力度的故事。乡人大代表在双联工作中了解到区域教学质量存在差距,县人大代表在双联工作中发现最基层教师迫切需要加强培训,市人大代表在双联工作中听取了广大家长要求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意见,三级人大代表共同将教师培训问题以提案的形式反映给了临夏州委、州政府,通过各级人大代表结合“双联”工作推动了整个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教师培训问题。通过这一个人大代表的“双联”工作,映射出了整个甘肃省“联村联户人大代表在行动”的探索模式。

    2013年11月1日,片子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11月正好是全国两会的闭会期,这个时间片子的推出让老百姓深层次地了解人大代表平时在干什么。把甘肃省各级的人大代表们借助“双联”,怎么样“密切联系群众”、怎么样“促进政府工作”以及探索出的联系群众新模式推介了出去。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甘肃记者站)‍

责任编辑: 沈娟
延伸阅读